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看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

被引:5
作者
陈娟
机构
[1] 浙江工商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经济增长; 增长方式; 状态空间模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061.2 [增长经济学];
学科分类号
0201 ;
摘要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变化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波动增长期,90年代的稳定发展期和2000年以后的下降恢复期。就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来说,资本投入的贡献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平均占到46.90%;劳动投入的贡献较为稳定,但水平相对较低,只有17.36%;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平均维持在35.75%的水平。因此,从整体来看,中国经济增长的方式仍然没有摆脱效率较低的粗放型增长,但其趋势是向着集约型增长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20 / 24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生产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新的估计 [J].
吴延瑞 .
经济学(季刊), 2008, (03) :827-842
[3]   从全要素生产率(TFP)考察我国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 [J].
石磊 ;
刘霞 .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01) :24-29
[4]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1979—2004 [J].
郭庆旺 ;
贾俊雪 .
经济研究, 2005, (06) :51-60
[5]   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思考 [J].
易纲 ;
樊纲 ;
李岩 .
经济研究, 2003, (08) :13-20+90
[6]   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 [J].
张军 ;
章元 .
经济研究, 2003, (07) :35-43+90
[7]   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1952-1998 [J].
张军 ;
施少华 .
世界经济文汇, 2003, (02) :17-24
[8]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为何明显下降[N]. 胡鞍钢,郑京海.中国经济时报. 2004
[9]  
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 清华大学出版社 , 高铁梅主编,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