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表层人类活动强度:概念、方法及应用

被引:159
作者
徐勇 [1 ]
孙晓一 [1 ,2 ]
汤青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关键词
人类活动强度; 陆地表层; 建设用地当量; 土地利用/覆被类型; 中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24 [人类、资源、能源与环境的关系];
学科分类号
1204 ;
摘要
人类活动强度是表征人类对陆地表层影响和作用程度的综合指标。在定义陆地表层人类活动强度、建设用地当量等概念的基础上,建立了人类活动强度算法模型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建设用地当量系数折算方法,并利用1984-2008年期间6个年份的土地利用数据,对中国进行了实证应用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人类活动强度变化大致以2000年为界,前期增长相对缓慢,后期增长明显加快,1984年全国的人类活动强度为7.63%,到2008年上升为8.54%。2008年县级单元的人类活动强度按大于27%、16%27%、10%16%、6%10%和小于6%划分为高、较高、中等、较低和低5个等级,其空间分布格局大致以贺兰山—龙门山—景洪线为界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东部是高、较高和中等类型的集中分布区,低和较低类型呈条带状分布于山地、丘陵区;西部以低和较低类型为主体,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东部及新疆天山南北坡有零散的中等和较高类型分布。
引用
收藏
页码:1068 / 1079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32 条
[1]   利用圆盘入渗仪测定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吸渗率 [J].
佘冬立 ;
高雪梅 ;
房凯 .
农业工程学报, 2014, 30 (18) :151-158
[2]   长三角丘陵地不同植被林下土壤入渗特征分析 [J].
余蔚青 ;
王玉杰 ;
胡海波 ;
王云琦 ;
张会兰 .
土壤通报, 2014, 45 (02) :345-351
[3]   黑河中游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强度定量评价——以明、清及民国时期为例 [J].
汪桂生 ;
颉耀文 ;
王学强 .
中国沙漠, 2013, 33 (04) :1225-1234
[4]   城市不透水表面的水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J].
刘珍环 ;
李猷 ;
彭建 .
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0 (03) :275-281
[5]   南方红壤丘陵区人类活动强度的空间模拟与特征分析——以衡阳盆地为例 [J].
郑文武 ;
田亚平 ;
邹君 ;
邓运员 ;
刘晓燕 ;
邓美容 .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0, 12 (05) :628-633
[6]   LUCC时空过程研究的方法进展 [J].
刘纪远 ;
邓祥征 .
科学通报, 2009, 54 (21) :3251-3258
[7]   滹沱河流域平原区人类活动强度的定量评价 [J].
王金哲 ;
张光辉 ;
聂振龙 ;
严明疆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9, 23 (10) :41-44
[8]   中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英文) [J].
樊杰 ;
李平星 .
JournalofGeographicalSciences, 2009, 19 (05) :515-531
[9]   区域人类活动强度定量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J].
徐志刚 ;
庄大方 ;
杨琳 .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09, (04) :452-460
[10]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模型研究进展 [J].
唐华俊 ;
吴文斌 ;
杨鹏 ;
陈佑启 ;
Peter HVerburg .
地理学报, 2009, 64 (04) :456-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