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渗透性

被引:24
作者
庄立
刘洋
梁进社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关键词
自然资源稀缺性; 渗透性; 感应度系数; 相对稀缺指数; 中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4.5 [资源开发与利用];
学科分类号
020106 ;
摘要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自然资源稀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日益显现。从多角度对自然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已成为资源利用研究的热点。本文根据1997年、2002年、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计算各自然资源部门的感应度系数,由此分析中国自然资源的渗透性,结果表明:石油和天然气、耕地和煤炭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的渗透性最强。论文从相对稀缺指数衡量中国的各类资源相对于全世界是否稀缺。根据中国及世界的消费量及储量等相关数据,计算中国自然资源的相对稀缺指数,结果表明,能源矿产资源中以石油的相对稀缺程度最为严重;金属及非金属矿产资源中以钾盐、天然碱、钴、镍、铝的相对稀缺程度最为严重;可再生资源皆表现为相对稀缺,且耕地资源的相对稀缺程度有加重的趋势。中国自然资源面临着全面稀缺,能源资源和耕地资源具有高渗透性和相对稀缺性,多元化的能源战略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势在必行。
引用
收藏
页码:1351 / 136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承载力理论的起源、发展与展望 [J].
张林波 ;
李文华 ;
刘孝富 ;
王维 .
生态学报, 2009, 29 (02) :878-888
[2]   世界粮食供求形势与中国农业走出去战略 [J].
白石 ;
梁书民 .
世界农业, 2007, (11) :5-9
[3]   中国区域经济与资源丰度相关性研究 [J].
张菲菲 ;
刘刚 ;
沈镭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7, (04) :19-24
[4]   我国经济发展中资源约束及化解思路 [J].
孟耀 .
当代经济研究, 2007, (06) :31-34
[5]   论资源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对世界资源研究的问题与对策 [J].
刘闯 ;
史培军 .
资源科学, 2006, (03) :2-8
[6]   循环经济理念下的资源稀缺性探讨 [J].
陈德敏 ;
李世龙 ;
何凯 .
生态经济, 2005, (07) :53-55
[7]   20世纪下半叶中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变化——关于全球环境变化区域研究的思考 [J].
葛全胜 ;
方修琦 ;
张雪芹 ;
吴绍洪 .
地理研究, 2005, (03) :345-358
[8]   中国海洋油气资源开发与国家石油安全战略对策 [J].
张耀光 ;
刘岩 ;
李春平 ;
董丽晶 .
地理研究, 2003, (03) :297-304
[9]   短缺资源类型与供需趋势分析 [J].
郎一环 ;
王礼茂 .
自然资源学报, 2002, (04) :409-414
[10]   中国国家资源环境安全问题初探 [J].
张雷 ;
刘慧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2, (01) :4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