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被引:474
作者
吴福元
葛文春
孙德有
郭春丽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北京,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吉林长春,吉林长春,吉林长春
关键词
岩石圈减薄; 中生代; 中国东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3 [大地构造物理学、岩组学(构造岩石学)];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是近 10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门课题 ,但关于岩石圈减薄的具体时间、机制及其构造控制因素 ,多有争论。根据目前的研究资料 ,文中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讨论。初步认为该岩石圈减薄发生在晚中生代 ,且在 12 0~ 130Ma的早白垩世达到高潮。综合分析认为 ,岩石圈的减薄与东侧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有关 ,即大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导致岩石圈加厚 ,进而发生岩石圈拆沉。Os同位素资料显示 ,由地幔橄榄岩包体所反映的新生代岩石圈地幔具有年轻性质 ,与古生代时的岩石圈地幔截然不同。因此笔者认为 ,中国东部现今的岩石圈地幔并不是减薄后的残留 ,它表明中生代时 ,岩石圈地幔和部分下地壳一起通过拆沉作用而沉入软流圈地幔 ,由此而导致软流圈地幔与地壳的直接接触。幔源岩浆的底侵及软流圈对地壳的直接加热作用 ,使上覆地壳发生大规模的岩浆和成矿作用 ,并导致中国东部中生代时期伸展构造的广泛发育。
引用
收藏
页码:51 / 6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38 条
[1]   大别山碰撞造山带的地球动力学 [J].
王清晨 ;
林伟 .
地学前缘, 2002, (04) :257-265
[2]   地幔柱构造、大火成岩省及其地质效应 [J].
徐义刚 .
地学前缘, 2002, (04) :341-353
[3]  
胶东超大型金矿的形成与中生代华北大陆岩石圈深部过程[J]. 周新华,杨进辉,张连昌.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2(S1)
[4]   太行山北段中生代岩基的成因和意义:主要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证据 [J].
陈斌 ;
翟明国 ;
邵济安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2, (11) :896-907
[5]   东亚及西太平洋边缘海高分辨率面波层析成像 [J].
朱介寿 ;
曹家敏 ;
蔡学林 ;
严忠琼 ;
曹小林 .
地球物理学报, 2002, (05) :646-664+756
[6]   冀晋辽地区燕山期强过铝质侵入岩岩石化学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 [J].
汪洋 ;
邓晋福 .
地质通报, 2002, (Z1) :270-276
[7]   南岭燕山早期后造山花岗岩类:岩石学制约和地球动力学背景 [J].
陈培荣 ;
华仁民 ;
章邦桐 ;
陆建军 ;
范春方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2, (04) :279-289
[8]   大别-苏鲁造山带碰撞后的岩石圈拆离 [J].
李曙光 ;
黄方 ;
李晖 ;
不详 .
科学通报 , 2001, (17) :1487-1491
[9]   底侵玄武质下地壳的熔融:来自安徽沙溪adakite质富钠石英闪长玢岩的证据 [J].
王强 ;
赵振华 ;
熊小林 ;
许继锋 .
地球化学, 2001, (04) :353-362
[10]   燕山中晚期的中国东部高原:埃达克岩的启示 [J].
张旗 ;
钱青 ;
王二七 ;
王焰 ;
赵太平 ;
郝杰 ;
郭光军 .
地质科学, 2001, (02) :248-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