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玉米土壤矿质氮累积及酶活性对施氮的响应

被引:21
作者
隽英华 [1 ,2 ]
孙文涛 [1 ]
韩晓日 [2 ]
邢月华 [1 ]
王立春 [3 ]
谢佳贵 [3 ]
机构
[1]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环境资源研究所
[2] 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
[3] 农业部东北植物营养与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春玉米; 施氮; 矿质氮累积; 酶活性; 时空行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3 [玉米(玉蜀黍)];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目的】东北地区春玉米生产中过量施用氮肥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氮肥利用效率下降,氮素污染严重。有关施氮对东北春玉米土壤矿质氮累积特性影响的研究鲜有报道。本文利用春玉米土壤矿质氮累积量及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对施氮的响应行为,探寻春玉米的合理施氮量。【方法】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春玉米土壤矿质氮累积量及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对施氮的响应行为。设计6个施氮水平(N 0、60、120、180、240和300kg/hm2)。自播种开始,每隔15 d分层采集0—120 cm土样一次,共取样10次,进行相关指标的测定与计算。收获时,选择代表性的春玉米进行考种测产。【结果】春玉米产量随施氮量增加显著增加,当施氮量高于N 240 kg/hm2时,产量有减少的趋势。土壤中累积的矿质氮以硝态氮为主,其变化行为受施氮量和生育时期的双重制约。土壤硝态氮累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和生育时期的推进均显著增加。受氮肥追施的影响,拔节大喇叭口期和抽雄期0—60 cm土层铵态氮累积量与苗期和成熟期相比显著增加;从苗期到抽雄期,0—60 cm土层的硝态氮累积量显著增加,而60 cm以下土层无规律性变化。除成熟期外,其他3个生育时期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显著增加,而随着土层的加深呈降低趋势。与施氮量低的处理(无硝态氮累积峰)相比,N240和N300处理的硝态氮累积峰从拔节期的20—60 cm迁移到抽雄期的80—100 cm,说明过量施氮增加了硝态氮淋溶损失的风险,对环境形成一定的威胁。土壤脲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均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呈波浪式变化,峰值出现在拔节期抽雄期,这与土壤中铵态氮和硝态氮累积量的变化趋势相一致。【结论】综合考虑春玉米产量性状、矿质氮累积量、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和经济效益,初步认为,在本试验条件下,春玉米的适宜施氮量在179 209 kg/hm2之间,且在生产上应用该施氮量可以实现氮肥用量降低、产量增加、氮肥效率提高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一致。
引用
收藏
页码:1368 / 1377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33 条
[1]   不同施氮水平对玉米产量、氮素利用效率及土壤无机氮含量的影响 [J].
王爽 ;
孙磊 ;
陈雪丽 ;
谷学佳 ;
李伟群 ;
王晓军 ;
张磊 ;
刘颖 ;
潘亚清 ;
王玉峰 .
生态环境学报, 2013, 22 (03) :387-391
[2]   土壤高残留氮条件下施氮对夏玉米氮素平衡、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J].
石德杨 ;
张海艳 ;
董树亭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3, 19 (01) :37-44
[3]   春玉米产量、氮素利用及矿质氮平衡对施氮的响应 [J].
隽英华 ;
汪仁 ;
孙文涛 ;
邢月华 .
土壤学报, 2012, 49 (03) :544-551
[4]   施氮量对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及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 [J].
孙占祥 ;
邹晓锦 ;
张鑫 ;
安景文 .
玉米科学, 2011, (05) :119-123
[5]   氮肥用量和耕作方式对春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J].
韩宝文 ;
王激清 ;
李春杰 ;
刘社平 .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1, (02) :28-34
[6]   施氮水平对土壤水解酶活性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J].
夏雪 ;
谷洁 ;
高华 ;
秦清军 ;
刘磊 ;
解缓缓 .
自然资源学报, 2010, 25 (05) :756-765
[7]   氮肥减量后移对土壤氮素供应和夏玉米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J].
赵士诚 ;
裴雪霞 ;
何萍 ;
张秀芝 ;
李科江 ;
周卫 ;
梁国庆 ;
金继运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0, 16 (02) :492-497
[8]   2008/2009年度国家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实施状况分析 [J].
徐志刚 ;
习银生 ;
张世煌 .
农业经济问题, 2010, 31 (03) :16-23+110
[9]   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土壤硝态氮运转特性 [J].
蒋会利 ;
温晓霞 ;
廖允成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0, 16 (01) :237-241
[10]   紫茎泽兰入侵对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及肥力的影响 [J].
李会娜 ;
刘万学 ;
戴莲 ;
万方浩 ;
曹远银 .
中国农业科学 , 2009, (11) :3964-3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