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溶栓与机械碎栓联合动脉溶栓的对比分析

被引:24
作者
齐立 [1 ]
李慎茂 [2 ]
俸军林 [1 ]
唐永刚 [1 ]
焦力群 [2 ]
机构
[1] 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2]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介入放射诊断治疗科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动脉溶栓; 机械碎栓; 尿激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43.3 [急性脑血管疾病(中风)];
学科分类号
1002 ;
摘要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动脉溶栓方法治疗超早期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探讨哪种方法更有益于开通血管。方法收集2009年10月-2011年5月55例脑梗死急性期并行超早期介入治疗患者,其中25例(联合治疗组)采用机械碎栓联合尿激酶进行动脉内溶栓治疗,30例(尿激酶组)采用尿激酶进行单纯动脉内溶栓治疗。术后观察患者闭塞血管再通和神经功能障碍恢复情况,并比较分析两种动脉溶栓方法的疗效。结果联合治疗组患者血管再通23例,成功再通率为92%(23/25),尿激酶组患者则为18例,再通成功率仅为60%(18/30)。术后平均NIHSS(脑卒中量表)及ADL(日常活动量表)评分联合治疗组(1 h分别为8.6±2.5和20.0±4.6;24 h分别为9.0±1.8和17.0±2.5)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尿激酶组(1 h分别为7.5±2.0和28.0±3.5;24 h分别为8.1±2.0和24.O±2.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激酶用量及溶栓时间联合治疗组分别为(36.8±8.4)万u和(35.3±11.6)min,尿激酶组分别为(50.4±15.3)万u和(55.7±13.3)min,前者低于后者,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早期应用动脉内机械碎栓联合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优于单纯动脉溶栓。
引用
收藏
页码:180 / 184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颈动脉支架术高灌注损伤因素分析 [J].
齐立 ;
李慎茂 ;
焦力群 ;
缪中荣 ;
朱凤水 ;
凌锋 .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0, (01)
[2]   机械碎栓联合颅内动脉注射尿激酶、罂粟碱治疗急性脑血管闭塞的疗效观察 [J].
朱青峰 ;
王国芳 ;
王千 ;
边世春 .
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12) :9-11
[3]   机械取栓在急性血栓性脑卒中中的应用 [J].
鲁海涛 ;
李明华 ;
赵俊功 .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8, (08) :601-604
[4]   颅内动脉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急性脑梗死 [J].
史跃 ;
高从敬 ;
孟宪俊 ;
蔡廷江 ;
朱丽丽 ;
陈艳丽 ;
栾智勇 ;
王振德 .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8, (05) :309-312
[5]   rt-PA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J].
张冰 ;
郑少俊 ;
方淳 ;
李明华 .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7, (09) :580-583
[6]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内溶栓治疗临床分析 [J].
朱凤水 ;
李慎茂 ;
缪中荣 ;
张鹏 ;
王默力 ;
郭冬梅 ;
凌锋 .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05, (04) :55-56
[7]   急性缺血性卒中经动脉溶栓技术探讨 [J].
缪中荣 .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05, (03) :97-101
[8]   急性脑梗死患者超选择性局部动脉溶栓治疗 [J].
张永巍 ;
刘建民 ;
洪波 ;
邓本强 ;
许奕 ;
丁素菊 .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4, (S1) :143-145
[9]  
神经精神疾病合理用药[M]. 人民卫生出版社 , 李杨等主编, 2004
[10]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and Management of Ischemic Stroke[J] . Randall T. Higashida,Jacques Dion.Journal of Vascular and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 200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