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血吸虫感染兔肝肌成纤维细胞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36
作者
杨艳宏
蔡卫民
金国梁
朱善济
陈峰
翁红雷
刘荣华
机构
[1] 浙江医科大学传染病研究所!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寄生虫学教研室,,杭州,,浙江医科大学传染病研究所!杭州,,浙江医科大学传染病研究所!杭州,,浙江医科大学传染病研究所!杭州,,浙江医科大学传染病研究所!杭州,,浙江医科大学传染病研究
关键词
肌成纤维细胞; 日本血吸虫; 肝纤维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532.21 [血吸虫病];
学科分类号
1002 ; 100201 ;
摘要
目的观察血吸虫病兔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肌成纤维细胞的动态变化,探讨肝纤维化发病机理。方法随机选取60只新西兰兔,每只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80±1)条,于感染后不同时间取其肝脏组织做成常规石蜡块,再分别进行HE染色、苦味酸天狼红染色及α-SM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然后观察肉芽肿大小动态变化情况,半定量分析肝纤维化程度及α-SMA阳性细胞即肌成纤维细胞表达情况;在感染后第28周用吡喹酮彻底杀虫治疗后进行γ-干扰素抗肝纤维化治疗,对照组用注射生理盐水。结果感染后第6周出现肉芽肿,大小为(13±6)×104μm2,第8周到达高峰,为(20±9)×104μm2,其后随时间的推移肉芽肿逐渐缩小,至感染后第24周后不再有明显变化(P>0.05),而肝纤维化程度逐渐加重;α-SMA阳性细胞于炎症早期在汇管区已有表达,为(1.1±0.3)分,炎症后期在病灶区及肝窦均有大量表达,为(7.3±1.5)分;感染后第28周生理盐水组肝纤维化程度达(5.3±1.9)分,模型组为(7.0±1.7)分,干扰素组则为(2.8±1.0)分。结论肝肌成纤维细胞是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形成及发展的关键细胞。
引用
收藏
页码:870 / 873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肿瘤坏死因子与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关系的动态观察 [J].
蔡卫民 ;
张立煌 ;
刘荣华 ;
陈慰浙 .
上海医学, 1993, (04) :212-215
[2]  
实用血吸虫病学.[M].王锐等编写;赵慰先;高淑芬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