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社区颈动脉斑块人群干预治疗对斑块逆转及缺血事件发生的评价

被引:3
作者
惠凯 [1 ,2 ]
李春双 [1 ,2 ]
周典贵 [1 ,2 ]
历国艳 [1 ,2 ]
伍丽红 [1 ,2 ]
杨巍 [1 ,2 ]
郭柳彩 [1 ,2 ]
蔡振丽 [1 ,2 ]
机构
[1] 大庆油田总医院集团龙南医院
[2] 齐齐哈尔医学院第五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关键词
颈动脉硬化斑块; 颈动脉血管内-中层厚度; 动脉斑块逆转; 颈动脉狭窄; 综合干预;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43.3 [急性脑血管疾病(中风)];
学科分类号
1002 ;
摘要
目的:通过长期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人群采取控制斑块、改善高危因素等综合干预,观察斑块面积、颈部动脉血管内至中层厚度(IMT)、斑块性质的改变及对缺血性卒中发生的影响。方法:将33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2组均接受低盐、低脂、低糖饮食控制。干预组在饮食控制基础上,口服阿托洛伐他汀20mg每日1次,连续12个月;同时给予控制血糖、降低同型半胱氨酸。结果:综合干预治疗12个月后,(1)颈动脉IMT、硬化斑块面积、性质与自身前和对照组对比有显著差异(均P<0.05)。(2)干预组总体卒中发生减少,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3)对于颈动脉重度狭窄(狭窄率>90%),干预治疗后与对照组同等患者在缺血事件发生上,无显著差异(P>0.05);且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对该类患者卒中的发生率没有显著关联(P>0.05)。结论:(1)对颈动脉硬化斑块人群长期给予调酯、降糖、控制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等治疗,可稳定甚至缩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达到斑块逆转,在二级预防中有助于预防卒中的发生。(2)而对于颈部动脉硬化斑块形成导致血管重度狭窄,狭窄率>90%的患者,综合干预不能降低卒中发生的风险。
引用
收藏
页码:19 / 21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同型半胱氨酸在脑梗塞伴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血浆中改变及临床意义 [J].
廖宝共 ;
覃君德 ;
毛珍芳 ;
覃莲 .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2010, (11) :1124-1125
[2]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相关因素与脑梗死的关系 [J].
杨筠 ;
刘骅 ;
刘沁 ;
张光伟 .
华西医学, 2010, 25 (03) :459-461
[3]   TIA患者脑动脉微栓子的监测及其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 [J].
刘泉坤 ;
王庄 ;
谈鹰 ;
汤海燕 ;
杨建军 ;
张群平 ;
朱国行 .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9, 26 (06) :717-720
[4]   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临床研究 [J].
张桂茹 ;
于忠锋 .
中国卒中杂志, 2009, 4 (11) :883-887
[5]   他汀类药物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与机制 [J].
宋军 ;
吴爱峰 ;
王德帅 ;
崔美玲 .
中国实用医药, 2007, (02) :63-64
[6]   颈动脉结构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研究 [J].
穆玉明 ;
韩伟 ;
吴伟春 ;
汪师贞 ;
吐尔逊娜依 ;
唐琪 .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3, (11) :1499-1501
[7]  
实用颈动脉与颅脑血管超声诊断学.[M].华扬编著;.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