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含意推导的心理模型分析——以隐喻为例

被引:7
作者
雷卿
机构
[1] 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心理模型; 相邻/相似关系; 话语含意推理机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H05 [写作学与修辞学];
学科分类号
030303 ; 0501 ; 050102 ;
摘要
认知语言学为话语理解与生成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认为心理模型的运用是人类进行语用推理的基本形式,在自然语言的意义建构和理解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的"基于心理模型的含意推理因果化模型"的理论框架内,通过分析语言运用中的隐喻话语意义建构和理解的机理,借此进一步证明该框架作为研究话语含意的生成与理解的理论工具的普遍性、可及性和解释力,并认为话语含意的生成与理解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之间的常规关系(相邻/相似关系)的认知加工、心理建模的结果。
引用
收藏
页码:103 / 106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隐喻理解的认知研究 [J].
雷卿 .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04) :85-88
[2]   心理模型与语言表达式的生成——兼论作格结构和中动结构的形成动因 [J].
刘辰诞 .
外语研究, 2007, (03) :7-12
[3]   基于模型的语用推理 [J].
徐盛桓 .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7, (03) :2-9
[4]   认知语用学研究论纲 [J].
徐盛桓 .
外语教学, 2007, (03) :1-6
[5]   自主和依存——语言表达形式生成机理的一种分析框架 [J].
徐盛桓 .
外语学刊, 2007, (02) :34-40
[6]   常规关系与认知化——再论常规关系 [J].
徐盛桓 .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2, (01) :6-16
[7]   合成空间理论对隐喻的阐释力 [J].
汪少华 .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1, (03) :37-43
[8]   含意本体论研究 [J].
徐盛桓 .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6, (03) :21-2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