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社会治安公共安全空间结构及其影响机制——以城市110警情为例

被引:38
作者
李业锦 [1 ,2 ]
朱红 [1 ]
机构
[1] 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
[2]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
关键词
城市公共安全; 社会治安; 空间结构; 影响机制; 北京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631.4 [治安工作];
学科分类号
030603 ; 0838 ;
摘要
维护社会安全与稳定是城市公共安全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社会经济转型和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的影响,北京市的社会治安公共安全呈现出明显的空间规律和特点。本文基于2006-2011年北京市110警情治安数据,结合GIS的空间密度分析方法,刻画北京社会治安公共安全的空间格局,并进一步探讨其空间分异机制。研究发现:①北京社会治安公共安全状况明显改善,犯罪空间形成小集聚多分散的演化特征,形成了多个警情高发的集聚区;②北京公共安全空间变化具有明显的偏向性和差异性,形成西北—东南的极化现象。③不同的犯罪类型其空间分布特征也不同,不同的犯罪类型都存在明显的、各具特色的空间分异特征。④从社会治安公共安全空间分异机制来看,经济功能区、人居环境、交通、流动人口和居民居住环境安全感等要素差异会引发不同的犯罪类型和形成不同的犯罪集聚区。本研究可为首都社会治安防控的空间管理策略和城市公共安全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引用
收藏
页码:870 / 880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流动人口犯罪高发的成因及治理 [J].
林达义 ;
李鹏 .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11, (03) :117-120
[2]   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分布演进特征——基于非参数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和省域区域视角 [J].
陈立中 .
财贸研究, 2010, 21 (06) :8-13
[3]   我国城市犯罪空间防控研究二十年 [J].
王发曾 .
人文地理, 2010, 25 (04) :25-30
[4]   城市犯罪空间盲区的综合治理研究 [J].
王发曾 .
地理研究, 2010, 29 (01) :57-67
[5]   基于社会属性的北京城市居民居住环境安全性评价 [J].
余建辉 ;
张文忠 .
地理科学, 2009, 29 (02) :167-173
[6]   建国以来国家城市化空间过程研究 [J].
顾朝林 ;
庞海峰 .
地理科学, 2009, 29 (01) :10-14
[7]   东部沿海城市犯罪问题的城市地理学研究——以浙江省宁波市为例 [J].
王益澄 ;
林玲 .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9, 22 (01) :109-113
[8]   城市建筑空间设计的犯罪防控效应 [J].
王发曾 .
地理研究, 2006, (04) :681-691
[9]   城市农民工犯罪的时间规律及分析——以天津市为背景的研究 [J].
张宝义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01) :105-108
[10]   犯罪地理学的理论研究 [J].
孙峰华 ;
毛爱华 .
人文地理, 2003, (05) :7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