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价值观的变迁及对乡村治理的影响——以辽宁大古村调查为例

被引:84
作者
贺雪峰
机构
[1]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农民价值观; 本体性价值; 社会性价值; 辽宁省大古村; 乡村治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422.6 [农民工作];
学科分类号
0302 ;
摘要
当前,中国农民的价值观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这种变化集中表现在农民的本体性价值与社会性价值的观念转变上。本体性价值是指人生存的根本性意义;社会性价值是指人与人交往中的行为意义。与全国其他村庄一样,由于现代性因素的持续冲击,辽宁省大古村农民的慎终追远、传宗接代等传统的本体性价值观已经被动摇,但"守望相助、疾病相扶"的道义观也受到"气人有、笑人无"等负面社会价值观的严峻挑战。随着农村社会流动的进一步增加,村庄的负面因素很可能破坏村庄的团结,致使村庄共同体解体,以至村庄呈现原子化状态。当然,农民价值观的失落也与政策失误,如丧葬政策的失误有关。因此,当下中国新农村建设要特别关注农民的精神生活,加强农民价值观建设;同时也要重视农村公共空间建设等问题,为搞好乡村治理提供正确的政策支持。
引用
收藏
页码:12 / 14
页数:3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