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安全观”制度建构与“中国经验”

被引:19
作者
郑先武 [1 ,2 ]
机构
[1]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
[2] 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关键词
亚洲安全观; 亚洲方式; “东盟方式”; “中国经验”;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83 [];
学科分类号
0302 ; 030206 ; 030208 ; 1407 ;
摘要
"亚洲安全观"从理念转化为行动需要基于亚洲历史经验的规范框架和制度安排。文章将亚洲区域整体作为核心分析层次,阐明了二战后亚洲区域合作实践进程中所积累的以"亚洲方式"为核心的"亚洲经验",包括区域自主、不干预、非武力、尊重主权、共识性决策和非正式的渐进主义等。以这一宏观区域实践为背景,文章提出一种亚洲大国协调和合作安全相融合的"一轴两翼多节点"的"亚洲安全观"制度建构路径。其中,"一轴"着眼于区域总体安全的亚洲大国协调;"两翼"即上海合作组织等"中亚中心"和东亚峰会等"东盟中心"的合作安全;"多节点"即各种次区域或微区域合作机制。三者分别构成这一区域安全新架构的"基点"、"重心"和"支点"。文章在最后阐明了亚洲区域安全合作进程中的"中国经验",包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上海精神"、"软安全"、"软法律"、主权平等及尊重多样性等,揭示了"中国经验"与"亚洲经验"的共生关系及中国在"亚洲安全观"制度建构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引用
收藏
页码:4 / 27+155 +155-156
页数:26
相关论文
共 41 条
[1]   海陆和合论:“一带一路”可持续安全的地缘政治学 [J].
刘江永 .
国际安全研究, 2015, 33 (05) :3-21+155
[2]   万隆会议与东南亚区域主义发展 [J].
郑先武 .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5, (09) :31-58+156
[3]   从安全理念的演变看亚信会议框架下的安全合作 [J].
强晓云 .
国际展望, 2015, 7 (04) :38-54+158
[4]   亚洲安全观的依据、来源和实施路径 [J].
李洪才 ;
杨光海 .
和平与发展, 2015, (02) :15-26+115
[5]   共同安全:凝聚亚洲新型安全观 [J].
杨鲁慧 .
理论视野, 2015, (03) :63-66
[6]   东亚地区主义的演变:地缘经济的需求与地缘政治的限制 [J].
马必胜 ;
刘静烨 .
国外理论动态, 2015, (02) :77-85
[7]   亚洲的大国协调与复合地区主义 [J].
何包钢 ;
张建 .
国外理论动态, 2015, (02) :67-76
[8]   中国与亚洲地区主义 [J].
苗吉 ;
李福建 .
国外理论动态, 2015, (02) :95-104
[9]   浅析构建亚洲新安全观与安全机制的原因 [J].
王彪 .
经济研究导刊, 2015, (01) :288-289
[10]   亚洲新安全:从理念到行动 [J].
赵可金 .
前线, 2015, (01) :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