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的创新模式与绩效——基于2003—2011年间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

被引:24
作者
孙早
宋炜
机构
[1]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关键词
自主创新; 模仿创新; 技术位置; 工业全要素生产率;
D O I
10.19581/j.cnki.ciejournal.2013.06.004
中图分类号
F424 [工业建设与发展];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0202 ;
摘要
本文从格申克龙"工业创新模式内生于不同阶段工业发展特征"的假定出发,进一步引入技术位置变量,利用2003—2011年间按三位码分类的中国工业行业面板数据,估计了不同创新模式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效应。研究结果显示:①在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因技术位置大幅前移导致的技术复杂性和学习成本快速上升的影响,相对于模仿创新,自主创新与工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更为显著;②以民营企业比重上升为主要特征的工业所有制结构变化对企业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激励有正向影响,强化了自主创新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本文的发现表明,由模仿创新转向以自主创新为主是新时期中国工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工业所有制结构优化能够改善企业创新努力的配置结构,本质上是有利于转化进程加快的。产业政策的潜在收益在于,因支撑自主创新的公共服务体系与创新资源配置结构的改善,导致潜在的自主创新溢出效应增大。
引用
收藏
页码:44 / 56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要素市场扭曲、资源错置与生产率 [J].
罗德明 ;
李晔 ;
史晋川 .
经济研究, 2012, 47 (03) :4-14+39
[2]   国有企业双重效率损失研究 [J].
吴延兵 .
经济研究, 2012, 47 (03) :15-27
[3]   中国制造业企业生产率与资源误置 [J].
聂辉华 ;
贾瑞雪 .
世界经济, 2011, 34 (07) :27-42
[4]   适宜技术、技术选择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 [J].
林毅夫 ;
张鹏飞 .
经济学(季刊), 2006, (03) :985-1006
[5]   后发优势、技术引进和落后国家的经济增长 [J].
林毅夫 ;
张鹏飞 .
经济学(季刊), 2005, (04) :53-74
[6]  
中国增长模式抉择[M]. 上海远东出版社 , 吴敬琏, 2006
[7]  
世界经济千年史[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英)安格斯·麦迪森(AngusMaddison)著, 2003
[8]   What Determines Productivity? [J].
Syverson, Chad .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2011, 49 (02) :326-365
[9]  
The low-cost carrier model in China: the adoption of a strategic innovation[J] . Liting Liang,Andrew D. James.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 . 2009 (1)
[10]  
Technology diversity and development: Evidence from China's industrial enterprises[J] . Karen Fisher-Vanden,Gary H. Jefferson.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 2008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