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亲亲互隐”、“爱有差等”的争鸣

被引:13
作者
郭齐勇 [1 ]
机构
[1]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教授430072
关键词
仁; 亲亲互隐; 爱有差等; 儒家伦理;
D O I
10.13858/j.cnki.cn32-1312/c.2005.03.001
中图分类号
B82-092 [];
学科分类号
01 ; 0101 ;
摘要
近年来中国哲学界在争论孔子论“父子互隐”和孟子论舜及“爱有差等”的问题。这一争论关涉到整个儒家伦理的历史和现代价值之评判。儒家伦理是一复杂的系统,仁与义、仁与礼、仁与智等德目之间是有张力的配合;儒家的仁、义、礼、忠、敬、信等德目都是社会性、公共性的,适用于公共生活及其秩序建构的;儒家一贯强调私恩与公义、公共领域与私人空间的区别;儒家的“仁爱”具有普遍性和超越性,道德主体所涵道德法则(理、义)必然有绝对的普遍性,并且是“爱有差等”思想的本体论基础;“父子互隐”的思想及与之相应的法律制度,恰恰包含着对人权的尊重和维护。
引用
收藏
页码:1 / 5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3]   关于儒家伦理与我们观点的再澄清 [J].
文碧芳 ;
丁为祥 .
中国哲学史, 2005, (01) :120-129
[4]   “德治”语境中的“亲亲相隐”——对穆南珂先生“商榷”的商榷 [J].
郭齐勇 ;
龚建平 .
哲学研究, 2004, (07) :59-64
[5]  
哲学与哲学史论文集[M]. 商务印书馆 , 贺麟著, 1990
[6]  
宋明儒学的问题与发展[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牟宗三著, 2004
[7]  
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M]. 江苏人民出版社 , (美)本杰明·史华兹(BenJaminI.Schwartz)著, 2004
[8]   美德还是腐败?——析《孟子》中有关舜的两个案例 [J].
刘清平 .
哲学研究, 2002, (02) :43-47
[9]   也谈“子为父隐”与孟子论舜——兼与刘清平先生商榷 [J].
郭齐勇 .
哲学研究, 2002, (10) :27-30
[10]   儒家典籍的语境溯源及方法论意义——兼与郭齐勇先生商榷 [J].
穆南珂 .
哲学研究, 2002, (12) :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