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生空间”分类评价与时空格局分析

被引:561
作者
刘继来 [1 ]
刘彦随 [1 ,2 ]
李裕瑞 [2 ,3 ]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
[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3] 中国科学院精准扶贫评估研究中心
关键词
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土地利用分类; 城乡发展一体化; 生态文明; 中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01.2 [土地管理、规划及利用];
学科分类号
083306 ; 0903 ;
摘要
本文在探究"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理论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土地利用功能与土地利用类型的辩证关系,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建立了三生空间分类与评价体系,揭示了1990-2010年间中国三生空间的格局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生产空间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东南侧的主要城市群及粮食主产区,其扩张区域主要分布于东北平原、新疆西北、宁夏、兰州—西宁、四川盆地、环渤海、长三角、厦漳泉、珠三角等地区,缩小区域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呼伦贝尔大草原、江汉平原、闽南丘陵等地区;(2)生活空间主要集中在全国主要城市及城市群,整体上呈现"东高西低、北高南低;大分散、小集聚"的空间格局,其扩张过程表现为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的大规模、区域式扩张和各主要省会城市的小规模、点状式扩张。(3)生态空间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西北侧,整体呈现"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4)工业化、城镇化是中国三生空间变化的基本动力,西北和东北地区的农田开垦、华北平原和三大城市群的城镇化建设、黄土高原的退耕还林等是导致三生空间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本文可以为三生空间的分类规划和优化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1290 / 1304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48 条
[1]   论“三生空间”的逻辑结构、制衡机制和发展原则 [J].
刘燕 .
湖北社会科学, 2016, (03) :5-9
[2]   三生空间重构视角下的镇域农村居民点整治分区——以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官垱镇为例 [J].
李伟松 ;
李江风 ;
姚尧 ;
谭旭 .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6, 35 (01) :139-143
[3]   城市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功能定量识别与分析 [J].
李广东 ;
方创琳 .
地理学报, 2016, 71 (01) :49-65
[4]   呼伦贝尔草原区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分析 [J].
王治良 ;
路春燕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 2015, (12) :91-97
[5]   土地整治与农村“三生”空间重构的耦合关系 [J].
于辰 ;
王占岐 ;
杨俊 ;
谢方俊 .
江苏农业科学, 2015, 43 (07) :447-451
[6]   中国“三生用地”分类及其空间格局 [J].
张红旗 ;
许尔琪 ;
朱会义 .
资源科学, 2015, 37 (07) :1332-1338
[7]   珠三角地区建设用地扩张与经济、人口变化之间相互作用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J].
刘志佳 ;
黄河清 .
资源科学, 2015, 37 (07) :1394-1402
[8]   国家限制开发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优化——以湖北省五峰县为例 [J].
朱媛媛 ;
余斌 ;
曾菊新 ;
韩勇 .
经济地理, 2015, 35 (04) :26-32
[9]   国内外多功能景观研究进展与展望 [J].
彭建 ;
吕慧玲 ;
刘焱序 ;
陈昕 ;
胡晓旭 .
地球科学进展, 2015, 30 (04) :465-476
[10]   中国主体功能区划方案 [J].
樊杰 .
地理学报, 2015, 70 (02) :186-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