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空间设计研究——香港铜锣湾商业中心与维多利亚公园的互补模式

被引:12
作者
陈可石 [1 ]
崔翀 [2 ]
机构
[1] 北京大学中国城市设计研究中心
[2]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
关键词
华人社区; 高密度; 城市中心区; 香港; 铜锣湾;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U984.16 [市中心规划];
学科分类号
081303 ; 083302 ; 1204 ;
摘要
香港的铜锣湾商业中心区是世界上地价最高、建筑密度最大的城市商业中心之一;而位于同一地段的维多利亚公园则在这片高密度的混凝土森林中劈开一块绿洲,成为香港面积最大同时也最受市民欢迎的城市公园。两个组团占地规模相当,却一密一疏、一紧一弛、一商业一休闲、一资本一公共,无论在城市功能、还是空间形态等方面都完美地实现了互补。这种最初源于英国田园城市的理念,在香港的这片不足一平方公里的核心城区,率先开创了华人社区绿色高效活力动感的典范,成为亚洲拥挤文化背景下城市中心区空间设计的成功模型。
引用
收藏
页码:49 / 56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SOM描绘天津未来蓝图 智能可持续地区规划 [J].
SOM Chicago and Shanghai Team .
时代建筑, 2010, (05) :30-35
[2]   从香港模式看我国国际性城市的发展 [J].
徐巨洲 .
国际城市规划, 2009, 24(S1) (S1) :130-135
[3]   大城市地区规划建设的国际(地区)比较研究——北京与新加坡、香港 [J].
章光日 .
北京规划建设, 2009, (05) :134-139
[4]   “都市伊甸”——北京商务中心区(CBD)现代艺术中心公园规划与设计 [J].
朱育帆 ;
姚玉君 .
中国园林, 2007, (11) :50-56
[5]   世界大城市城市建设指标比较研究 [J].
倪尤培 .
北京规划建设, 2007, (01) :56-61
[6]   城市CBD空间形态量化研究——中国CBD发展量化研究之二 [J].
杨俊宴 ;
吴明伟 .
城市规划, 2006, (02) :18-25
[7]   美国绿色空间理论、实践及启示 [J].
王保忠 ;
安树青 ;
宋福强 ;
何平 ;
张智俊 ;
李明阳 .
人文地理, 2005, (05) :38-42
[8]   香港城市游憩商业区空间结构演变模式 [J].
陶伟 ;
李丽梅 .
城市规划, 2005, (06) :69-75
[9]   高密度城市形态与城市交通——以香港城市发展为例 [J].
费移山 ;
王建国 .
新建筑, 2004, (05) :4-6
[10]  
隐形逻辑.[M].张为平; 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