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农户适应旅游发展的模式及影响机制——以秦岭金丝峡景区为例

被引:98
作者
喻忠磊 [1 ,2 ]
杨新军 [1 ]
杨涛 [1 ,3 ]
机构
[1] 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2]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3] 黄冈师范学院旅游文化与地理科学学院
关键词
旅游; 社会—生态系统; 适应性; 农户; 秦岭金丝峡;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592.7 [地方旅游事业];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020202 ; 0701 ; 070104 ;
摘要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为旅游影响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思路,已成为国际上旅游研究的重要理论工具。从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出发,借鉴脆弱性研究中的适应性理论,构建农户旅游发展适应性分析框架,以陕西秦岭金丝峡景区为案例,通过实地调查和访谈获取数据,较系统地研究了农户适应旅游发展的行为模式、影响因素及机制。主要结论包括:①旅游业推动小河流域农业商品化,但并未促进农业增长,相反农业生产功能大幅衰退;农户以旅游经营和常年务工作为主要对策,形成了旅游专营型、主导型、均衡兼营型及务工主导型四种适应效果差异显著的适应模式。②农户适应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认知因素(机会和政策认知)、劳动力(劳动力总量、聘用人数)、地理区位(可达性与区位优势度)、自然资本(耕地面积)、物质资产(房屋类型)和社会资本(邻里关系)。③旅游开发导致的自然生计资源缺失与农户生存理性之间的矛盾是适应发生的根源,社区补偿制度是重要推动力量;农户社会理性与经济理性偏好决定着其适应模式选择;适应效果受适应力驱动因素影响。最后对旅游影响的社会—生态整合研究有效性进行讨论,并提出后续深化研究的方向和本研究的实践启示。
引用
收藏
页码:1143 / 1156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1]   生计资产差异对农户耕地保护补偿模式选择的影响——渝西方山丘陵不同地带样点村的实证分析 [J].
李广东 ;
邱道持 ;
王利平 ;
王平 ;
骆东奇 .
地理学报, 2012, 67 (04) :504-515
[2]   半干旱区社会—生态系统干旱恢复力的定量化研究 [J].
王俊 ;
杨新军 ;
刘文兆 .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 (11) :1385-1390
[3]   中国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述评 [J].
刘丽梅 ;
吕君 .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 (08) :1018-1024
[4]  
《旅游:变化、影响与机遇》简评[J]. 曹新向.地理学报. 2009(06)
[5]   气候变化适应性研究综述——现状与趋向 [J].
方一平 ;
秦大河 ;
丁永建 .
干旱区研究, 2009, 26 (03) :299-305
[6]   旅游景观生态系统理论 [J].
蒋依依 ;
王仰麟 ;
成升魁 ;
叶敏婷 .
生态学报, 2008, (04) :1786-1793
[7]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区域剥夺行为与调控路径 [J].
方创琳 ;
刘海燕 .
地理学报, 2007, (08) :849-860
[9]  
黄土高原农村社会—生态系统体制转换研究[D]. 蒋维.西北大学. 2011
[10]  
Can farmers’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be explained by socio-economic household-level variables?[J] . Till B. Below,Khamaldin D. Mutabazi,Dieter Kirschke,Christian Franke,Stefan Sieber,Rosemarie Siebert,Karen Tscherning.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 201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