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重建模式的评价方法——以黄土丘陵区为例

被引:21
作者
徐勇
田均良
沈洪泉
刘普灵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
[3] 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 北京
[4] 陕西杨凌
关键词
生态重建模式; 评价方法; 黄土丘陵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171.4 [生态建设与生态恢复];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生态重建模式是协调生态脆弱地区人地关系的系列政策和配套措施的总称。作者在按模式总体特征、生态重建规模、投资需求及实施效果开展评价方法讨论和筛选评价指标的基础上,以黄土丘陵区为例,总结了“赈济退耕”、“梯田退耕”和“坝系根治”3种模式的基本特征,计算了不同模式下黄土丘陵区生态重建关于退耕、新修梯田、园地扩建、建坝淤地以及林草植被恢复等的规模和投资需求额度,分析了各模式下的生态重建效益。结果表明:“梯田退耕”可作为黄土丘陵区生态重建的主体模式,目前正在实施的“赈济退耕”具有显著的过渡性特征,“坝系根治”在局部区域可作为辅助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621 / 62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黄土丘陵“梯田退耕”生态重建及地域分异特征 [J].
徐勇 ;
田均良 ;
沈洪泉 .
自然资源学报, 2002, (04) :430-437
[2]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紧迫性地域分级论证 [J].
彭文英 ;
张科利 ;
李双才 .
自然资源学报, 2002, (04) :438-443
[3]   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小流域土地持续利用案例研究 [J].
陈利顶 ;
傅伯杰 ;
Ingmar Messing .
地理研究, 2001, (06) :713-722
[4]   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优化调控 [J].
徐勇 ;
Roy C.Sidle .
地理学报, 2001, (06) :657-666
[6]   黄土丘陵第Ⅱ副区坝地资源潜力与坝系建造模式 [J].
蒋定生 ;
高可兴 .
水土保持通报, 2000, (05) :35-38
[7]   治理水土流失 再造山川秀美延安——对中尺度生态环境建设中落实总理指示的认识与思考 [J].
田均良 ;
刘普灵 ;
张翼 ;
李宏平 ;
高可兴 ;
贺晓明 .
水土保持研究, 2000, (02) :4-9+163
[8]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的若干问题与研究需求 [J].
许炯心 .
水土保持研究, 2000, (02) :10-13+79
[9]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延安市羊圈沟流域为例 [J].
傅伯杰 ;
陈利顶 ;
马克明 .
地理学报, 1999, (03) :51-56
[10]   黄土丘陵区退耕上限坡度的研究论证 [J].
唐克丽 ;
张科利 ;
雷阿林 ;
不详 .
科学通报 , 1998, (02) :2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