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与信息量模型的汶川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被引:39
作者
杜军 [1 ]
杨青华 [2 ]
严嘉 [1 ]
薛重生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2] 广西师范大学环境资源学院
关键词
危险评价; 次生地质灾害; 汶川; GIS; 信息量模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94 [灾害地质学];
学科分类号
0818 ; 081803 ;
摘要
5.12汶川大地震诱发了大量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严重威胁.针对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选取重灾区汶川县作为研究区域,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的空间数据管理和空间数据分析平台,获取了研究区的次生地质灾害信息,分析了研究区内次生地质灾害与各影响因子,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系、地震断裂之间的相关性特征,并结合信息量法模型进行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高度、中度和轻度危险区的面积分别为1130.196km2、1739.584km2、1213.219km2.本次地震触发次生地质灾害的分布具有集群式分布的特点,即断裂带及其附近地区地质灾害集中发育,而远离断裂带区地质灾害很快衰减,呈零星分布;从灾害发育的区域特征分析,汶川县震后次生地质灾害呈现出北部和东部重、西部和南部轻的特点.所得研究结果与实际情况较吻合,表明地理信息系统结合信息量模型能够快速、有效地对次生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以及危险性作出评价.
引用
收藏
页码:324 / 330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5.12汶川8级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浅析 [J].
韩金良 ;
吴树仁 ;
何淑军 ;
孙炜锋 ;
张春山 ;
王涛 ;
杨金中 ;
石菊松 .
地学前缘, 2009, 16 (03) :306-326
[2]   四川汶川地震断裂活动和次生地质灾害浅析 [J].
王涛 ;
马寅生 ;
龙长兴 ;
谭成轩 ;
吴树仁 .
地质通报, 2008, (11) :1913-1922
[3]  
1976年龙陵地震诱发滑坡的影响因子敏感性分析[J]. 陈晓利,冉洪流,祁生文.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 2008(02)
[4]   四川5.12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初析 [J].
张永双 ;
雷伟志 ;
石菊松 ;
吴树仁 ;
王献礼 .
地质力学学报, 2008, (02) :109-116
[5]   中国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J].
刘凤民 ;
张立海 ;
刘海青 ;
张业成 .
地质力学学报, 2006, (02) :127-131
[6]   国内外地震滑坡灾害研究综述 [J].
李忠生 .
灾害学, 2003, (04) :65-71
[7]   茂汶─汶川段岷江两岸滑坡分布规律 [J].
晏鄂川 ;
刘汉超 ;
张倬元 .
山地研究, 1998, (02) :109-113
[8]   我国历史地震时滑坡崩塌的发育及分布特征 [J].
孙崇绍 ;
蔡红卫 .
自然灾害学报, 1997, (01) :27-32
[9]  
滑坡灾害预测预报[M].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殷坤龙著, 2004
[10]  
A GIS-based potential analysis of the landslides induced by the Chi-Chi earthquake[J] . Meei-Ling Lin,Chi-Che Tung.Engineering Geology . 200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