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与分解(1998—2013)——基于参数型生产前沿法

被引:25
作者
王德祥
薛桂芝
机构
[1]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生产前沿法; 分解; 规模效应;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99.2 [中国];
学科分类号
1204 ;
摘要
本文采用1998—2013年全国22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参数型生产前沿法测算并分解了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分析了其时序增长和空间分布特征,得出研究结论如下:(1)1998—2013年期间,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呈缓慢下降趋势,样本期间累计下降12.16%;(2)通过对随机前沿生产模型进行似然比检验发现样本期间技术进步不显著,印证了克鲁格曼"东亚无奇迹"的观点,并对技术进步不显著的原因进行了猜测;(3)生产效率总体呈改进状态,样本期间累计上升了17.08%,且生产效率改进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层次性。东部地区改进程度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副省级及以上城市改进程度明显高于地级城市,中国城市生产效率呈现出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4)规模效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样本期间累计下降29.23%,规模效应变化是抑制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主要因素,规模效应变化也呈现出微弱的层次性。
引用
收藏
页码:42 / 52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中国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J].
樊纲 ;
王小鲁 ;
马光荣 .
经济研究, 2011, 46 (09) :4-16
[2]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研究评述 [J].
段文斌 ;
尹向飞 .
南开经济研究, 2009, (02) :130-140
[4]   市场化进程与资本配置效率的改善 [J].
方军雄 .
经济研究, 2006, (05) :50-61
[5]   中国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 [J].
孙琳琳 ;
任若恩 .
世界经济, 2005, (12) :3-13
[6]   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 [J].
张军 ;
吴桂英 ;
张吉鹏 .
经济研究, 2004, (10) :35-44
[7]  
经济增长[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 韦尔, 2010
[8]  
随机边界分析[M]. 复旦大学出版社 , (美) 昆伯卡, 2007
[9]  
萧条经济学的回归[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美)保罗·克鲁格曼(PaulKrugman)著, 1999
[10]  
Land and population growth in the Solow growth model: Some empirical evidence[J] . Georgios Karras.Economics Letters . 201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