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普遍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一项不可能的使命?

被引:4
作者
林民旺
机构
[1]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
关键词
国际关系理论; 中国学派; 发现语境; 辩护语境;
D O I
10.14093/j.cnki.cn10-1132/d.2013.05.007
中图分类号
D80 [外交、国际关系理论];
学科分类号
0302 ; 030206 ; 030208 ; 1407 ;
摘要
近年来,中国学术界对构建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的大讨论缺乏科学哲学的指引,陷入观点之争,形不成共识。诸多观点差异的根本分歧在于国际关系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艺术。自然主义者坚持社会世界的科学研究和社会理论的普遍性。反自然主义者则坚持社会世界的人文研究和社会理论的特殊性。在创建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的争论中,自然主义者反对国际关系理论特殊性(如"中国学派")的提法,反自然主义者则反对国际关系理论的普适性。作者认为寻求一种既具有普遍性同时也包含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是可能的。原因在于,理论产生包含理论建构和理论证明两个过程,理论证明遵循普遍性逻辑,理论建构遵循特殊性逻辑。理论普遍性体现在它遵循共同的证明逻辑,特殊性则体现在理论假说的创造上。由于理论假说提出是创造性过程,使得中国要素的渗入成为可能。中国人对问题的思考,必然带上中国文化与思维方式的烙印,由此提出理论假说,经由验证而成为理论学说,最终将刻上"中国"印记。基于此,创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是可能的。
引用
收藏
页码:125 / 137+159 +159-160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走自主发展之路——争论中的“中国学派” [J].
任晓 .
国际政治研究, 2009, 30 (02) :15-28+191
[4]   创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四种途径的分析与评价 [J].
鲁鹏 .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6, (06) :52-59+5
[5]   国际关系理论是普世性的 [J].
阎学通 .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6, (02) :1-1
[6]   复杂性研究与隐喻方法 [J].
黄欣荣 .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5, (10) :21-24+29
[7]  
关系与过程.[M].秦亚青;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8]  
科学哲学.[M].(英) 奥卡沙 (Okasha;S.) ; 著.译林出版社.2009,
[9]  
隐藏的逻辑.[M].(美) 布坎南; 著.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
[10]  
科学发现的逻辑.[M].(英) 波普尔; 著.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