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悲情公益”和“快乐公益”看当代中国公益文化的变迁

被引:8
作者
韩沛锟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
公益文化; 悲情公益; 快乐公益; 代际价值观; 文化变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632.9 [其他];
学科分类号
1204 ; 120401 ;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内地的公益文化可以划分为两种理想类型,即"悲情公益"和"快乐公益",典型案例分别为"希望工程"和"多背一公斤"。"悲情公益"推崇无私奉献的价值理念,多以利他性动机为主,参与群体以中老年人为主,多采用间接式的参与方式,激励方式主要靠道德勉励,过程互动上表现为权威式互动,参与门槛较高,传播导向上偏重受助者的悲惨境遇,公益参与充满庄重与悲情格调。"快乐公益"奉行以人为本,讲求微行大益,表现出利己性与利他性结合的复杂动机,参与群体以青年人为主,多采用直接式的参与方式,更侧重个人精神满足,过程互动上表现为参与式,尊重受助者自身利益的表达,参与门槛较低,传播导向偏重施助者身心体验,公益参与轻松快乐。公益文化变迁是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以及国内外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引用
收藏
页码:81 / 8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慈善为何——读《理解慈善——意义及其使命》 [J].
何莉君 .
开放时代, 2009, (04) :149-154
[2]  
微行大益.[M].王秀丽; 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  
发达工业社会的文化转型.[M].(美) 英格尔哈特; 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4]  
中国青年研究的回顾与前瞻.[M].北京青少年研究所; 主编.人民出版社.2012,
[5]  
中国公益发展报告.[M].朱健刚; 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6]  
青年与全球化.[M].( ) 拉格雷; 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7]  
希望工程调查报告.[M].康晓光等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8]  
创造希望.[M].康晓光 著.漓江出版社.1997,
[9]  
文化与承诺.[M].(美)米 德著;周晓虹;周 怡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10]  
中国统计年鉴.[Z].张塞 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