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岛湖水华发生与主要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附视频

被引:34
作者
刘其根 [1 ]
陈立侨 [2 ]
陈勇 [3 ]
机构
[1] 上海水产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2]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3] 美国缅因大学海洋学院
关键词
鲢; 鳙; 银鱼; 水华; 千岛湖; 下行效应;
D O I
10.13984/j.cnki.cn37-1141.2007.01.017
中图分类号
X524 [湖泊、水库];
学科分类号
0815 ;
摘要
藻类水华的发生通常被认为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或表征。然而这种对水华发生机制的经典理解却不能很好地解释千岛湖在营养盐较高时没有发生水华而在较低时却发生了水华的现实。通过对千岛湖发生水华前后与其相关的主要生态因子所做的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千岛湖发生大面积水华时的水体营养盐(TN和TP)含量、水位和银鱼生物量等指标均没有与水体历年(1993~1997年)未发生水华时的相应指标存在显著差异(P>0.05);同时也有证据表明,水体浮游动物密度在水华发生前后出现显著差异的可能性很小,且水体也仍处于中营养程度。只有鲢鳙生物量在发生水华时显著小于没有发生水华时的历年生物量平均值。此外,温度也常被认为是诱发水华暴发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但分析认为,水温是周期性变动因子,千岛湖历年的水温并没有显示1998和1999年有任何异常。综合上述分析后认为,千岛湖1998、1999年大面积水华的发生,可能与水体中鲢鳙生物量的显著减少有密切关系。但银鱼的大量存在,遏制了浮游动物的数量,使低鲢鳙生物量和低浮游生物量同时出现成为可能,从而也可能成为导致水华发生的原因之一。
引用
收藏
页码:117 / 124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云南高原湖泊移植银鱼的实践与思考 [J].
周霖 ;
黄开银 .
水利渔业, 2005, (03) :39-40
[2]   磷模型在千岛湖水体污染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J].
全为民 ;
严力蛟 ;
沈新强 .
生物数学学报, 2004, (01) :98-102
[3]   淡水湖泊中微囊藻毒素的污染 [J].
隋海霞 ;
陈艳 ;
严卫星 ;
徐海滨 .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4, (02) :112-114
[4]   无锡太湖水域藻类毒素污染与人群健康关系研究 [J].
林玉娣 ;
俞顺章 ;
徐明 ;
杨坚波 ;
陈艳 ;
胡磊 ;
沈炜 .
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03, (09) :435-437
[5]   千岛湖水体叶绿素a与相关环境因子的多元分析 [J].
吕唤春 ;
王飞儿 ;
陈英旭 ;
虞左明 ;
方志发 ;
周根娣 .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08) :1347-1350
[6]   千岛湖蓝藻密度制约因素分析 [J].
王炜 ;
方志发 ;
余卫东 .
黑龙江环境通报, 2003, (02) :60-63
[7]   千岛湖水体主要污染物动态变化及其成因分析 [J].
吕唤春 ;
陈英旭 ;
虞左明 ;
王飞儿 ;
方志发 .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3, (01) :90-95
[8]   千岛湖蓝藻生物量制约因素分析 [J].
王炜 ;
余卫东 .
云南环境科学, 2002, (04) :44-46
[9]   大型深水湖泊——千岛湖枝角类的多样性 [J].
李共国 ;
虞左明 .
动物学杂志, 2002, (03) :41-44
[10]   千岛湖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 [J].
李共国 ;
虞左明 .
生态学报, 2002, (02) :15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