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省级区域碳源汇空间格局研究

被引:36
作者
鲁丰先 [1 ,2 ,3 ]
张艳 [1 ,4 ]
秦耀辰 [1 ]
陈真玲 [2 ]
王光辉 [3 ]
机构
[1]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3]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4] 南阳师范学院环境科学与旅游学院
关键词
省级区域; 碳源; 碳汇; 空间格局; 中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196 [环境经济学];
学科分类号
02 ; 0201 ; 020106 ;
摘要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碳排放总量最大的国家,且由于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键时期,与之伴随的继续增加的碳排放越来越受到国际关注,对碳减排的压力亦日益增加。碳减排需要从减少碳源和增加碳汇两个方面同时推进。本文利用中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和相关统计数据,结合排放系数法、森林碳汇蓄积量法和草地固碳速率法,比较全面的估算了省级尺度区域的能源消耗碳排放、森林碳汇、草地碳汇和耕地碳汇,分析了中国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地均碳排放、能源强度的区域差异,以及碳汇和碳盈余的空间格局特征:①从省级区域单元看,碳排放总量列前三名的是山东、山西和河北,较低的省区为宁夏、青海和海南;人均碳排放较高的为内蒙古、山西和宁夏,较低的省区为江西、海南和广西;地均碳排放最高的为上海,最低的省区为青海;碳排放强度最低的省区包括北京、广东、上海、浙江等。②从全国来看,森林碳汇占总碳汇的52.85%,云南和黑龙江森林碳汇优势显著;草地碳汇占总碳汇的38.51%,主要集中在内蒙古、青海和新疆等省区;耕地碳汇占总碳汇的8.63%,主要集中在黑龙江、吉林、河南和辽宁等省区。今后,东部地区应当转变发展方式,通过科技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中部地区要抓住绿色发展机遇,推动低碳产业跨越发展;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碳汇能力较强,可积极参与国际碳交易;西部地区应加强管理,加速技术改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增强碳汇能力。
引用
收藏
页码:1751 / 1759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湖南省森林碳汇估算与评价 [J].
尹少华 ;
周文朋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3, 33 (07) :136-139+144
[2]   宁夏近20a草地碳汇的初步估算 [J].
李剑萍 ;
张学艺 ;
陈晓光 ;
王静 .
宁夏工程技术, 2013, 12 (02) :97-100
[3]   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生物量碳库研究进展 [J].
高添 ;
徐斌 ;
杨秀春 ;
金云翔 ;
马海龙 ;
李金亚 ;
于海达 .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 (12) :1724-1731
[4]   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时空特征 [J].
舒娱琴 .
生态学报, 2012, 32 (16) :4950-4960
[5]   贵州森林碳汇现状及增汇潜力分析 [J].
尹晓芬 ;
王灏 ;
王晓鸣 .
地球与环境, 2012, 40 (02) :266-270
[6]   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进展 [J].
王军邦 ;
黄玫 ;
林小惠 .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 (01) :123-128
[7]   草地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碳汇潜势研究 [J].
任继周 ;
梁天刚 ;
林慧龙 ;
冯琦胜 ;
黄晓东 ;
侯扶江 ;
邹德富 ;
王翀 .
草业学报, 2011, 20 (02) :1-22
[8]   中国发展碳汇农业的主要路径与政策建议 [J].
谢淑娟 ;
匡耀求 ;
黄宁生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 (12) :46-51
[9]  
Ecosystem carbon stocks and their changes in China’s grasslands[J]. Anwar MOHAMMAT.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