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证据部分

被引:12
作者
高一飞 [1 ]
林国强 [1 ,2 ]
机构
[1]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
[2] 河南科技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刑事诉讼法; 修正案; 草案; 证据;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5.2 [刑事诉讼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6 ;
摘要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对证据部分作了较大修改,虽有进步,但缺陷也很明显。将证据的定义由"事实说"改为"材料说",这一修改实无必要;增加了证据种类,但对证据的分类不合理;明确了举证责任的承担,但被告人承担举证责任的情形需相关法律进一步完善;关于非法取证方法的规定过于笼统,应尽可能详尽地列举非法取证方法;虽然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得以进一步完善,但该规则在实体和程序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在增加"反对强迫自证其罪"规定的同时保留了"如实供述义务",这种相互矛盾的规定显属不当;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证据衔接方面,证据核实主体应包括侦查机关;检察机关建议更换办案人可能导致规避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对证人和鉴定人出庭不应作出不同的规定。
引用
收藏
页码:61 / 6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两个证据规定的规范与执行若干问题研究 [J].
龙宗智 .
中国法学, 2010, (06) :17-32
[3]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中国模式 [J].
陈瑞华 .
中国法学, 2010, (06) :33-47
[4]   再论证据的种类 [J].
裴苍龄 .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9, (11) :49-59
[5]   传统证据概念的拓展性分析 [J].
宋振武 .
中国社会科学, 2009, (05) :141-153+207
[6]   推定与刑事证明关系之分析 [J].
樊崇义 ;
史立梅 .
法学, 2008, (07) :3-9
[7]   证据分类制度及其改革 [J].
龙宗智 .
法学研究, 2005, (05) :86-95
[8]   论证据的种类 [J].
裴苍龄 .
法学研究, 2003, (05) :45-50
[9]   事实、命题与证据 [J].
张继成 .
中国社会科学, 2001, (05) :136-145+207
[10]   让证据走下人造的神坛——试析证据概念的误区 [J].
何家弘 .
法学研究, 1999, (05) :10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