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北部贵德盆地新生代沉积演化与构造隆升

被引:56
作者
宋春晖
方小敏
高军平
孙东
范马洁
机构
[1]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资源环境学院兰州,资源环境学院兰州,资源环境学院兰州,资源环境学院兰
关键词
沉积相; 沉积演化; 构造隆升; 新生代; 贵德盆地青藏高原;
D O I
10.14027/j.cnki.cjxb.2001.04.003
中图分类号
P512.2 [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通过对高原东北部贵德盆地新生代地层研究 ,为恢复高原隆升历史提供依据。贵德盆地形成于渐新世末 ,其新生代地层可划分出深水砾砂质网状河流、泥石流质网状河流、砾质网状河流、山麓洪积、三角洲、半深湖与浅湖、水下扇三角洲七个沉积相组合体系。根据其沉积相组合和沉积演化揭示出高原隆升过程先后经历了 :早期隆升期 (渐新世末 )、较稳定剥蚀夷平期 (早中新世 )、小幅隆升期 (早中新世末 )、稳定剥蚀夷平期 (中中新世至晚中新世 )、持续逐步较快速隆升期 (8.2~ 3.6Ma)、急剧强烈阶段性隆升期 (3.6~ 0Ma) ;其中 3.6Ma±的隆升是新生代构造运动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此前盆地海拔应不超过 10 0 0m ,此后构造活动速度明显加速 ,地形高差显著增大。可见青藏高原的隆升是一个多阶段、不等速和非均变的复杂过程
引用
收藏
页码:493 / 50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青藏高原北缘酒西盆地13Ma以来沉积演化与构造隆升[J]. 宋春晖,方小敏,李吉均,高军平,赵志军,范马洁.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S1)
[2]   青藏高原隆起与环境变化研究 [J].
李吉均 ;
方小敏 .
科学通报, 1998, (15) :1569-1574
[3]   临夏地区30.6~5.0Ma红层孢粉植物群与气候演化记录 [J].
马玉贞 ;
李吉均 ;
方小敏 .
科学通报, 1998, (03) :301-304
[4]   甘肃临夏盆地新生代地层绝对年代测定与划分 [J].
方小敏 ;
李吉均 ;
朱俊杰 ;
陈怀录 ;
曹继秀 .
科学通报, 1997, (14) :1457-1471
[5]   晚新生代黄河上游地貌演化与青藏高原隆起 [J].
李吉均 ;
方小敏 ;
马海洲 ;
朱俊杰 ;
潘保田 ;
陈怀录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4) :316-322
[6]   贵德盆地地貌演化与黄河上游发育研究 [J].
潘保田 .
干旱区地理, 1994, (03) :43-50
[7]   酒西盆地、酒东盆地第三系磁性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J].
黄华芳 ;
彭作林 ;
卢伟 ;
郑建京 .
甘肃地质学报, 1993, (01) :6-16
[8]   青海省贵德、化隆两盆地新第三系的划分与对比 [J].
谷祖纲 ;
白生海 ;
张显庭 ;
马玉贞 ;
王四海 ;
李炳友 .
地层学杂志, 1992, (02) :96-104+119
[9]   青海贵德、共和两盆地晚新生代哺乳动物 [J].
郑绍华 ;
吴文裕 ;
李毅 ;
王国道 .
古脊椎动物学报, 1985, (02) :89-134+173
[10]   青海西宁-民和盆地渐新世至中新世孢粉组合 [J].
孙秀玉 ;
赵英娘 ;
何卓生 .
地质论评, 1984, (03) :207-216+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