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虚血瘀-补阳还五汤与中风

被引:11
作者
王琦研 [1 ]
刘柏炎 [1 ,2 ]
机构
[1] 湖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教育学院
[2] 湖南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党政办公室
关键词
气虚血瘀; 益气活血; 补阳还五汤; 中风; 中医药治疗;
D O I
10.13729/j.issn.1671-7813.2015.06.32
中图分类号
R255.2 [中风];
学科分类号
100506 ;
摘要
中风被列为"风""痨""臌""膈"四大难症之首,自灵枢首次提出病名后,历代医家不断研究,在张仲景邪实之说的基础上,巢元方将正虚主要归为气血亏虚,李东垣将"体虚"具体到"气虚",朱丹溪把血瘀与气虚并列,作为独立的致病因素,认为气虚、血虚、瘀血等亦为中风的病因,至王纶撰气虚血瘀理论已初见端倪,王清任继承发展了前人学术思想,正式提出气虚血瘀致中风论。现代研究认为中风之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亦与气虚血瘀相吻合,从现代研究校对论证了以气虚为本,血瘀为标的病机特点。治疗以益气活血为基本大法,应用补阳还五汤疗效显著,可明显降低血液黏滞性,溶解血栓,抗脑缺血损伤,改善神经元超微病理结构,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脑细胞Ca2+超载,提高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血清及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降低丙二醛(MDA)及一氧化氮(NO)含量,具有抗自由基的作用.临证时,须根据症状,审其气虚、血瘀之偏,遣方用药。未来应开展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寻找循证医学支持。
引用
收藏
页码:69 / 71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益气活血化瘀方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的血液流变性观察 [J].
舒宇 ;
曾良 ;
齐迅捷 ;
黎娟 .
微循环学杂志, 2012, 22 (02) :51-52+8
[2]   血粘度与脑血流量以及脑梗塞的关系 [J].
谭立祥 .
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0, 5 (12) :3530-3530
[3]   急性缺血性与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的对比研究 [J].
刘新峰 ;
徐格林 ;
Guyvan Melle ;
Julien Bogousslavsky .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5, (07) :421-425
[4]   补阳还五汤及拆方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血清、脑组织的SOD、MDA及NO含量影响 [J].
张运克 ;
魏明 ;
宰军华 .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03, (06) :366-369
[5]   中医活血化瘀治疗脑卒中研究概况 [J].
张宁兴 .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3, (05) :292-293
[6]   脑梗死急性期血小板超微结构的变化及意义 [J].
聂志余 ;
郑悦 ;
张仲慧 ;
范蓉 ;
高政 ;
濮良忠 ;
曲淑闲 ;
王乃昌 .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01, (02) :71-73
[7]   补阳还五汤及其有效部位组方对沙鼠脑缺血再灌注后兴奋性氨基酸和超微结构的影响 [J].
邓常青 ;
唐映红 ;
邓奕辉 ;
贺福元 ;
陈大舜 .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0, (04) :11-14
[8]   河间学派三大家论治中风探析 [J].
黄政德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9, (09) :59-61
[9]   益气活血法抗急性脑缺血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 [J].
谭宝璇 ;
陈朝凤 ;
陈洁文 ;
李小英 ;
王勇 .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9, (01) :41-44
[10]   血流变学改变在缺血性脑卒中防治上的意义(附30例报告) [J].
张美贤 .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 1991, (04) :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