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总量之谜”再解

被引:2
作者
何宇
机构
[1]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
价值层次; 生产劳动; 国民收入;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014.3 [商品生产与交换];
学科分类号
0201 ;
摘要
通过微观与宏观、静态与动态的视角转换,在价值层次上可以解开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的同时社会商品价值总量增加之结。通过马克思对生产劳动的特殊定义及其与“国民生产账户体系”统计范围存在的差异,说明价值总量与国民收入只能呈同方向变化而不可能严格相等,从而使“价值总量之谜”不复存在。
引用
收藏
页码:7 / 1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价值总量之谜”试解 [J].
陈永志 ;
杨继国 .
经济学家, 2003, (06) :35-42
[2]   转型问题的基本命题和基本假设条件 [J].
丁堡骏 .
当代经济研究, 2002, (11) :46-50
[3]   马克思“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变动规律”新探——对劳动价值论的一种发展 [J].
马艳 ;
程恩富 .
财经研究, 2002, (10) :43-48
[4]   “新劳动价值一元论”的迷失及其回应——关于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辩证关系的重新阐释 [J].
陈孝兵 ;
李广平 .
中州学刊, 2002, (03) :9-13
[5]   生产劳动、价值总量与劳动价值论 [J].
高峰 .
南开学报, 2002, (01) :9-10
[6]   求解价值总量之“谜”两条思路的比较 [J].
谷书堂 .
南开学报, 2002, (01) :6-8
[7]   评斯拉法的价格理论 [J].
丁堡骏 .
当代经济研究, 2001, (01) :19-22
[8]   关于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问题 [J].
卫兴华 .
经济学动态, 2000, (12) :9-17
[9]   再谈劳动价值论一元论 [J].
苏星 .
经济纵横, 1995, (07) :14-18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人民出版社 , 马克思, 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