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历史转向及其原因探析

被引:18
作者
王先明
机构
[1]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关键词
乡村建设; 历史转向; 社会运动; 农政;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K263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年)];
学科分类号
0302 ; 030204 ; 030503 ; 0307 ; 060205 ;
摘要
民国乡村建设的动力源于近代社会组织,这既决定了其社会运动的基本特性,也规定了社会建设为其重心。由于政府力量的介入和主导,1935年后乡村建设面临歧路之分,并于1937年后终被演变为政府主导的农政,其社会建设主旨遂消解于无形。乡村建设是一个应运而生的社会运动,它也确乎构成整个国家建设和社会-文化建设的根基所在。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中,社会、国家以及学术的共同动员和参与,乃至如何在合作互动中适度区分社会与国家的界域,以保持其久远的活力和目标之实现,是一个时代性命题。对它的认知和反思,具有超越乡村建设本身的价值和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106 / 120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美国公理会与民国保定乡村建设述论 [J].
毕晓莹 .
古今农业, 2012, (01) :85-98
[2]   抗战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以平教会为中心的考察 [J].
李在全 ;
游海华 .
抗日战争研究, 2008, (03) :139-160
[3]   中国学者关于近代中国市民社会问题的研究:现状与思考 [J].
张志东 .
近代史研究, 1998, (02) :298-307
[4]  
乡村建设理论.[M].梁漱溟;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5]  
街头文化.[M].李德英;谢继华;邓丽译;王笛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  
卢作孚文集.[M].凌耀伦;熊甫编;卢作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7]  
费孝通文集.[M].费孝通著;.群言出版社.1999,
[8]  
费孝通文集.[M].费孝通著;.群言出版社.1999,
[9]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德)哈贝马斯(JuergenHabermas)著;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
[10]  
朝话.[M].梁漱溟著;.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