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冲突、公司治理和上市公司财务欺诈的研究

被引:55
作者
汪昌云 [1 ,2 ]
孙艳梅 [3 ]
机构
[1] 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
[2]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3]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
基金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关键词
财务欺诈; 代理冲突; 公司治理; 股权分置改革;
D O I
10.19744/j.cnki.11-1235/f.2010.07.013
中图分类号
F276.6 [公司]; F275 [企业财务管理];
学科分类号
1202 ; 120202 ;
摘要
公司利益相关者间的代理冲突滋生了财务欺诈的动机。本文以我国发生财务欺诈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在划分两类欺诈行为的基础上,考察了公司治理对上市公司欺诈行为的影响及这一影响在两类欺诈行为中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大股东治理和高管薪酬激励机制有效降低了两类欺诈发生的概率,而控制权与所有权的分离程度增加了第二类欺诈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考虑到股权分置改革特殊的公司治理作用,本文从股改视角进一步研究发现:股改提高了大股东治理和经理人薪酬激励机制抑制欺诈的有效性,对第二类欺诈行为影响更为明显。最后,本文对财务欺诈的经济后果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财务欺诈行为显著降低了公司价值,且第一类欺诈行为对公司价值的负面影响更为显著。
引用
收藏
页码:130 / 143+188 +188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32 条
[1]   全流通纠正终极控制者利益取向的有效性——来自中国家族上市公司的证据 [J].
廖理 ;
张学勇 .
经济研究, 2008, (08) :77-89
[2]   股权分置改革与上市公司治理的实证研究 [J].
廖理 ;
沈红波 ;
郦金梁 .
中国工业经济, 2008, (05) :99-108
[3]   道德风险、信息发现与市场有效性——来自于股权分置改革的证据 [J].
廖理 ;
刘碧波 ;
郦金梁 .
金融研究, 2008, (04) :146-160
[4]   控制权与激励的冲突——兼对股权激励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J].
夏纪军 ;
张晏 .
经济研究, 2008, (03) :87-98
[5]   股权结构与财务重述:来自上市公司的证据 [J].
于鹏 .
经济研究, 2007, (09) :134-144
[6]   股权分置改革对价确定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机制有效性的检验 [J].
郑志刚 ;
孙艳梅 ;
谭松涛 ;
姜德增 .
经济研究, 2007, (07) :96-109
[7]   国家控制、政府干预、银行债务与资金侵占 [J].
高雷 ;
何少华 ;
仪垂林 .
金融研究, 2006, (06) :90-98
[8]   控股股东的控制权、所有权与公司绩效: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 [J].
王鹏 ;
周黎安 .
金融研究, 2006, (02) :88-98
[9]   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证研究 [J].
白重恩 ;
刘俏 ;
陆洲 ;
宋敏 ;
张俊喜 .
经济研究, 2005, (02) :81-91
[10]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应的实证分析 [J].
陈勇 ;
廖冠民 ;
王霆 .
管理世界, 2005, (02) :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