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理解的技术前见

被引:17
作者
李芒
石君齐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关键词
教育理解; 信息技术; 教育技术; 前见; 数据;
D O I
10.13966/j.cnki.kfjyyj.2020.03.003
中图分类号
G40 [教育学];
学科分类号
040101 ; 120403 ;
摘要
理解之前必存有前见,人类理解活动必受前见陶染。伴随教育技术主要矛盾的转化,以及技术盲目乐观主义思潮的盛行,技术前见正逐步消解人们已有的教育认识,变为默认的理解教育的新前提。技术存在的历史性、工具作用的伦理性、行为方式的习惯性决定了任何技术并非只是应用工具,还不可避免地参与了对教育本体、教育知识与教育方法的重塑。通过对技术前见的考察,发现教育本体的技术话语宰制、教育知识的信息化扩张以及教育方法的数据还原主义统治,正在摧毁人们原有教育思考与行动的基础,使教育被理解为可复制的时髦工艺品。所以,工具的先进未必等同于方法的先进,方法的先进也未必等同于理论的先进,新工具未必能产生理想的教育效果。追求工具在教育中的上手状态而非霸权统治,才是技术恪守职责的表现。故工具的革新不可作为先进教育的表征,而仅是使教育工具达成上手状态的可能性条件,教育也切勿因害怕"形式落伍"而极度推崇新型技术包裹自身,相反,对技术前见予以实践考察和理论检验才是务本之为。
引用
收藏
页码:26 / 34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39 条
[1]  
确定性的寻求.[M].约翰·杜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2]  
测量时代的好教育.[M].格特·比斯塔.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3]  
反思教育.[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4]  
人类活动中的理性.[M].赫伯特·西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5]  
信息技术哲学.[M].肖峰.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6]  
社会学概论.[M].李芹; 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
[7]  
武士道.[M].(日) 新渡户稻造; 著.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8]  
技术哲学经典读本.[M].吴国盛; 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9]  
现代系统工程导论.[M].薛惠锋;张骏主编;.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10]  
存在与时间.[M].(德) 海德格尔 (Heidegger;M.) ;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