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海典型地区村域转型发展的特征与机理

被引:94
作者
李裕瑞 [1 ,2 ]
刘彦随 [1 ,2 ]
龙花楼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村域转型发展; 动态过程; 影响因素; 共性特征; 内在机理; 黄淮海; 典型地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422.6 [农民工作];
学科分类号
0302 ;
摘要
村域是中国农村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开展村域发展综合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基于对黄淮海平原3个典型县区内5个代表性村域在过去30年的发展历程及影响因素的系统考察,探讨传统农区农业型村域转型发展的过程特征与内在机理。研究发现:①在经济基础、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等内源性影响因素以及制度安排、市场需求和专业技术等外源性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案例村域大致经历了缓慢发展、逐渐起步、转型发展3个阶段。②案例村域转型发展过程的共性特征包括:重视民众参与;以能人为关键主体,着力实现内发动力与外发动力的统筹协调;日益重视抢占产业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创新是村域发展的力量源泉;战略、规划及行动力是村域发展的重要支撑;村域发展是一个自组织、网络化的动态过程。③其内在机理可归纳为:村民是村域发展的主体,能人是村域发展的核心因素,能人基于对村域自身资源禀赋、发展意愿、市场供需、政策导向、外域经验的洞察,着力激发内部动力、整合外部动力,共同构建协作组织、开展学习创新、制定发展战略、发展社会分工、参与市场竞争,切实推进村域自然—生态结构、技术—经济结构、制度—社会结构的优化,进而促进村域转型发展。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新时期,为加速传统农区的村域转型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应注重村域生产体系和城镇生产体系的要素融通、信息互享、产业融合、功能互补。
引用
收藏
页码:771 / 782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黄淮海地区乡村发展格局与类型 [J].
李裕瑞 ;
刘彦随 ;
龙花楼 .
地理研究, 2011, 30 (09) :1637-1647
[2]   江苏邳州大蒜主产地形成机制研究:农户规模化种植视角 [J].
周应恒 ;
谢美婧 ;
熊素兰 ;
周威山 .
农业经济问题, 2010, 31 (09) :37-41
[3]   如何超越村庄:研究单位的扩展与反思 [J].
邓大才 .
中国农村观察, 2010, (03) :86-96
[4]   中国农村田野研究单位的选择——兼论中国农村研究的分析范式 [J].
狄金华 .
中国农村观察, 2009, (06) :80-91+97
[5]   长江三角洲村域集体经济转型发展研究 [J].
王景新 ;
赵旦 .
现代经济探讨, 2009, (11) :30-34
[6]   中国空心化村庄演化特征及其动力机制 [J].
龙花楼 ;
李裕瑞 ;
刘彦随 .
地理学报, 2009, 64 (10) :1203-1213
[7]   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治实践 [J].
刘彦随 ;
刘玉 ;
翟荣新 .
地理学报, 2009, 64 (10) :1193-1202
[9]   区域环境约束下的特色农业专业村发展研究——以唐僧寺葡萄产业专业村为例 [J].
刘婷 ;
李小建 .
河南科学, 2009, 27 (04) :491-496
[10]   农区专业村的形成与演化机理研究 [J].
李小建 ;
罗庆 ;
樊新生 .
中国软科学, 2009, (02) :7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