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多岛海型造山作用——以华南印支期造山带为例
被引:57
作者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陈海泓
肖文交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岩石圈构造演化开放研究实验室
肖文交
机构
:
[1]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岩石圈构造演化开放研究实验室
来源
:
地学前缘
|
1998年
/ S1期
关键词
:
多岛海型造山作用,弧后衰缩,残余弧,弧后盆地,华南多岛海;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P542.2 [];
学科分类号
:
070904 ;
摘要
:
大陆造山带大多数形成于弧弧碰撞及其弧后盆地衰缩作用,其古地理格局为多岛海。今日的东南亚是多岛海大地构造的现实模型,其中欧亚大陆和澳大利亚的板块边界位于印度尼西亚的班达—巽它弧以南和西太平洋马里亚纳弧以东。介于前缘弧和欧亚大陆之间的是众多的残余弧和弧后盆地。其中有些盆地仍然是海底扩张的中心,一些是不再活动的海盆,也有些海盆正在遭受挤压作用,而一些海盆则已经完全被弧后衰缩作用所消减。位于这些盆地之间的是残余弧,沉降的残余弧顶部的沉积层序类似于被动陆缘。华南大地构造可用多岛海模式予以解释。华南造山带的大地构造相分析、沉积相分析和古地磁等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它们大多数是弧弧碰撞作用所形成的碰撞型造山带,二叠—三叠纪的古地理存在着与东南亚今天类似的多岛海格局。临沧弧和华夏弧可能为华南多岛海的前缘弧,起着与今天欧亚大陆的印度尼西亚弧相类似的作用。多岛海古地理格局可能出现于泥盆纪以后,华南板块发生裂解,所形成的弧后盆地大多数于晚三叠世到早侏罗世发生衰缩。
引用
收藏
页码:98 / 105
页数:8
相关论文
未找到相关数据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