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苏门答腊大地震和珠江大洪水的关系研究

被引:11
作者
高建国 [1 ]
姚清林 [1 ]
强祖基 [1 ]
黄树桃 [2 ]
杜乐天 [2 ]
赵永安 [2 ]
王涌泉 [3 ]
刘京晶 [4 ]
郭增建 [5 ]
黄定华 [6 ]
王彰贵 [1 ]
贾燕 [1 ]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所
[3] 水利部黄委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4]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5]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6] 中国地质大学
关键词
地震; 洪水; 地壳携热水汽; 研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9 [工程地震]; P426.616 [降水引起的灾害];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0706 ; 070601 ;
摘要
1991年,郭增建发现1912~1914年缅甸、云南峨山和安达曼群岛3次7级以上地震发生后产生大量水汽,导致1915年珠江特大洪水。2005年3月26日,王涌泉向有关方面反映苏门答腊巨震后,珠江可能发生大洪水,6月珠江果然出现了大洪水。巨震引起地壳释放出携热水汽,叠加到西南气流上,季风爆发后,被带到中国的华南地区形成暴雨。由于地下裂隙复杂和不畅,放气可滞后1a。2004年12月~2005年12月南海地区850hPa水汽通量距平明显呈现出高峰值。杜乐天等判读美国MOPITT的850hPa高度地球排气图,发现2002年9~11月印尼上空几百万km2有高出常年10倍以上的CO强烈排气。震前数月,印度洋东北部有持续性“长波辐射”。对苏门答腊震区地震前后的潜热通量的时空变化过程的分析,发现了在地震前20d里,震中附近潜热通量发生了显著的异常变化。巨灾预测属世界科学难题。重大自然灾害一经发生,极易借助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依存、制约关系,引发出一系列灾害—由损失较轻灾害扩展为损失较大灾害,从一个地域空间扩散到另一个更广阔的地域空间。因此,利用卫星遥感、红外技术分析大地震前后水汽变化,进一步探索地气耦合机制,是一个关键科技问题。
引用
收藏
页码:8 / 17+2+67 +2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32 条
[1]   2005年初夏湖南致洪大暴雨中尺度分析 [J].
毛冬艳 ;
周雨华 ;
张芳华 ;
郭文华 ;
杨克明 .
气象, 2006, (03) :63-70
[2]   昆明静止锋下的云南强倒春寒天气分析 [J].
尤红 ;
曹中和 ;
郭文华 ;
罗金秀 .
气象, 2006, (03) :56-62
[3]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8.7级大地震构造背景的初步分析 [J].
徐杰 ;
高祥林 ;
陈国光 ;
周本刚 .
地震地质, 2005, (02) :324-331
[4]   苏门答腊岛8.7级地震对我国南北地震带地震形势的影响 [J].
张永久 ;
彭立国 ;
黄圣睦 ;
李军 ;
孙毅 .
四川地震, 2005, (02) :23-28
[5]   苏门答腊地震对柴达木地方震的触发作用 [J].
马寅生 ;
史大年 ;
安美建 ;
王小凤 ;
霍光辉 ;
李国歧 ;
尹成明 ;
张西娟 ;
施炜 ;
杜建军 .
地质力学学报, 2005, (02) :110-116
[6]   印尼8.7级和8.5级强震后江苏体应变同震效应分析 [J].
陈启林 ;
王皓 ;
毛华锋 ;
孙业军 ;
狄梁 .
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02) :47-49
[7]   苏门答腊附近大气准双周振荡的可能维持机制 [J].
温敏 ;
张人禾 ;
不详 .
科学通报 , 2005, (09) :938-940
[8]   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安达曼大地震构造特征及地震海啸灾害 [J].
马宗晋 ;
叶洪 .
地学前缘, 2005, (01) :281-287
[9]   2004年12月26日印尼8.7级强震后江苏地区同震效应分析附视频 [J].
郑江蓉 ;
徐桂明 ;
李鸿宇 ;
唐振芳 .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2005, (01) :105-113
[10]   苏门答腊岛8.7级大地震前的辐射异常现象 [J].
刘德富 ;
康春丽 .
国际地震动态, 2005, (01) :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