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社会认同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作用

被引:71
作者
袁晓娇
方晓义
刘杨
蔺秀云
邓林园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关键词
流动儿童; 城市适应; 社会认同; 教育安置方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432.5 [少年儿童组织与活动];
学科分类号
0302 ;
摘要
采用整群取样法对北京市的1164名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从城市认同与老家认同两方面考察流动儿童社会认同的特点、影响因素、与城市适应的关系,及其在教育安置方式与城市适应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大多属于同化和分离模式;(2)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及适应模式在性别、家庭经济地位、来京时间、教育安置方式等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3)城市认同对社会文化适应和心理适应均有正向预测作用,老家认同仅对社会文化适应有负向预测作用;(4)城市认同在教育安置方式与社会文化适应、心理适应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而老家认同仅在社会文化适应上起部分中介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37 / 45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教育安置方式与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关系 [J].
袁晓娇 ;
方晓义 ;
刘杨 ;
李芷若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05) :25-32
[2]   流动儿童心理状况的对比研究 [J].
周皓 .
人口与经济, 2008, (06) :7-14
[3]   流动儿童受教育状况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J].
邹泓 ;
刘艳 ;
李晓巍 .
教育科学研究, 2008, (Z1) :49-53
[4]   浅谈农村学生弱势群体的教育救助 [J].
胡春丽 .
青年探索, 2008, (04) :19-21
[5]   农民工城市认同感缺失的成因及对策探析 [J].
温淑春 .
前沿, 2008, (05) :82-85
[6]   北京市公立学校与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师生关系特点的比较研究 [J].
谢尹安 ;
邹泓 ;
李小青 .
中国教育学刊, 2007, (06) :9-12
[7]   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性现状研究 [J].
孙晓莉 .
现代教育科学, 2006, (12) :20-21+5
[8]   小学生气质问卷的编制 [J].
刘视湘 ;
郑日昌 ;
赵亚男 ;
李占宏 ;
潘子彦 .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6, (05) :536-538
[9]   Rosenberg(1965)自尊量表中文版的美中不足 [J].
田录梅 .
心理学探新, 2006, (02) :88-91
[10]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现状与反思 [J].
蒋国河 ;
闫广芬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 (02) :7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