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对脑梗死患者诱发电位及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髓鞘碱性蛋白的影响

被引:19
作者
王晓明
杨德本
许可
张国元
林超琼
赵晓琼
机构
[1]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检验科,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针灸科,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南充,南充,南充,南充,南充,南充
关键词
针刺; 脑梗死; 诱发电位; 磁刺激;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髓鞘碱性蛋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246 [针灸疗法临床应用];
学科分类号
100512 ;
摘要
目的 探讨针刺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 3 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 16例。针刺组接受针刺 (每周 5次 ,共 3周 )和常规治疗 (静脉滴注丹参及对症支持治疗等 ) ,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治疗。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后采用改良爱丁堡 斯堪的维亚脑卒中评定量表(MESSS)评估神经功能 ,检测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MEP)、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 (SLSEP) ,并测定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和髓鞘碱性蛋白 (MBP)含量。结果 治疗 3周后 ,针刺组患者MESSS评分、血清NSE及MBP含量明显降低 ,且MEP中枢运动传导时间 (CMCT)、SLSEP中枢感觉传导时间 (N13~ 2 0 IPL)明显缩短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结论 针刺能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 ,其机制可能与其保护神经元受损、调节中枢运动及感觉传导通路的兴奋性有关
引用
收藏
页码:33 / 35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脑出血微创术前后的改变 [J].
胡晓晴 ;
李志军 ;
徐金枝 ;
张苏明 .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3, (04) :26-28
[2]   电针对脑缺血大鼠的脑保护作用 [J].
罗勇 ;
董为伟 .
上海针灸杂志, 2001, (06) :38-40
[3]   针灸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流量影响的实验研究述评 [J].
王凡 ;
贾少微 ;
不详 .
中国针灸 , 2001, (04) :58-60
[4]   针灸治疗中风的机理研究新进展 [J].
翁文水 ;
吴炳煌 ;
连维真 .
上海针灸杂志, 1998, (04) :46-47
[5]   电针对脑缺血大鼠体感诱发电位及脑梗塞体积的影响 [J].
司全明 ;
吴根诚 ;
曹小定 .
针刺研究, 1998, (01) :36-40
[8]  
中风病与醒脑开窍针刺法[M].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 石学敏主编,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