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铁建设投资对国民经济和环境的短期效应综合评估

被引:29
作者
蒋茂荣 [1 ]
范英 [2 ]
夏炎 [1 ]
陈全润 [3 ]
姚晔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
[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3]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统计学院
关键词
投入产出技术; 局部闭模型; 高铁建设投资; 短期效应;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532.3 [铁路建设与发展];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082303 ; 1201 ; 0202 ;
摘要
近年来,传统铁路发展远不能满足各行业对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需求,中国政府正加大对高铁行业的规划与投资。现有高铁网络与其他铁路共同构成的快速客运网,推动了产业的空间布局,加速了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了就业率,提升了区域间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等配置效率,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中国政府大力建设高铁网络的当下,综合评估中国高铁建设投资给国民经济和环境带来的影响具有必要性和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中国2012年投入产出表,利用投入产出技术和计量经济学模型,通过重新刻画投入产出模型中农村居民、城镇居民部门"收入-消费"内生关系,区分高铁与传统铁路在生产结构和投资结构的差异,构建基于居民消费局部内生化的高铁投资投入产出局部闭模型,评估中国高铁建设投资对经济、就业和能源环境的短期效应。结果表明:12012年中国高铁投资每亿元拉动总产出增加3.72亿元,GDP增长1.21亿元,投资总量给国民经济共带来总产出增长19 373.44亿元、GDP增长6 296.04亿元;2在拉动经济增长同时,高铁建设投资对就业拉动显著,每亿元高铁投资创造1 084个就业岗位,2012年因高铁投资新增就业岗位高达565.23万人。这意味着,在短期内,中国高铁建设投资会在发展社会经济、促进居民就业等方面注入强大的动力;3在环境层面,2012年高铁前期基础建设共带来83.42 Mt CO2排放,略大于传统铁路投资,但考虑到建成运营后,高铁具有清洁、稳定、高速等特点,高铁建设投资在环境层面优势会慢慢显现。
引用
收藏
页码:75 / 83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浅析高速铁路建设投资的产业经济效应 [J].
王刚 ;
龚六堂 .
宏观经济研究, 2013, (06) :67-71
[2]   高铁主导区域投资布局 [J].
孙建波 ;
秦晓斌 .
资本市场, 2013, (05) :99-103
[3]   高速铁路、公路建设的财政投资效益研究——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的分析 [J].
庄序莹 ;
侯敬雯 .
财贸经济, 2012, (06) :43-49
[4]   高速铁路对区域旅游发展的影响研究——以武广高铁为例 [J].
黄爱莲 .
华东经济管理, 2011, 25 (10) :47-49
[5]   高速动车组的重要经济影响 [J].
林晓言 .
中国铁路, 2007, (04) :45-47+58
[6]  
Efficiency and spatial equity impacts of high-speed rail extensions in urban areas[J] . Andrés Monzón,Emilio Ortega,Elena López.Cities . 2013
[7]  
Will China’s airline industry survive the entry of high-speed rail?[J] . Xiaowen Fu,Anming Zhang,Zheng Lei.Research in Transportation Economics . 2011 (1)
[8]  
Can high speed rail offset its embedded emissions?[J] .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 . 2011 (1)
[9]   Life cycle greenhouse gas assessment of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for California's high-speed rail system [J].
Chang, Brenda ;
Kendall, Alissa .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TRANSPORT AND ENVIRONMENT, 2011, 16 (06) :429-434
[10]  
The role of high-speed rail in mitigating climate change – The Swedish case Europabanan from a life cycle perspective[J] .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 . 201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