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地区草地载畜量及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英文)

被引:11
作者
祁英香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
青海湖; 草地载畜量; 畜牧业; 可持续发展;
D O I
10.16175/j.cnki.1009-4229.2009.05.047
中图分类号
S812 [草地学、草原学];
学科分类号
090503 ; 0909 ;
摘要
根据《中国自然资源丛书》青海卷和青海湖地区共和、海晏、刚察、天峻4县相关统计资料和草地实地考察,提出不同类县域的草地综合利用率,再根据宜用草地面积、鲜草产量及家畜年食用量等计算出青海湖地区各县和全区的草地理论载畜量、适宜载畜量和超载量。①湖区可利用草地面积为338.4万hm2,草地牧草理论生产潜力总量为1353709.4万kg,草地现实潜力总量为661760.83万kg。其中,草地理论生产潜力总量和现实生产潜力总量最高的均为共和县,最低的均为海晏县。②全区理论、现实实际可利用草地潜力总量分别为634253.55万kg、310054.85万kg,其中最高的均为共和县,最低的均为海晏县。③草地理论载畜量为438.63万羊单位,其中,共和县最高(154.30万只),海晏县最低(32.86万只);草地现实载畜量全区为214.42万只羊单位,各县草地适宜载畜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共和县(79.34万只)、天峻县(65.16万只)、刚察县(55.42万只)、海晏县(15.45万只)。④截至2002年底,全区有各类草食牲畜289.6万头(只),其中,山羊12.3万只,绵羊228.9万只,驴0.24万头,牦牛43.4万头,黄牛0.9万头,骡0.13万头,马3.7万匹,骆驼82峰,全区草地实际载畜量折合为440.69万只羊单位,各县实际载畜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刚察县(142.17万只)、共和县(136.84万只)、天峻县(108.98万只)、海晏县(52.71万只)。⑤草地理论超载量为12.11万只羊单位,其中,海晏县和刚察县超载43.78万只羊单位,共和县和天峻县分别超载17.47万只羊单位、14.21万只羊单位;草地适宜超载量全区为225.33万只羊单位,超载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刚察县(86.75万只)、共和县(57.50万只)、天峻县(43.82万只)、海晏县(37.27万只)。全区超载度(现实超载量和适宜载畜量的比值)为1.05,各县超载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海晏县(2.41)、刚察县(1.56)、共和县(0.72)、天峻县(0.67)。可见,青海湖地区草地超载特别严重,草畜矛盾十分突出。2002年的数据显示,牧业总产值平均约占农业总产值的90%,牧业收入平均约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96%,牧民人均纯收入1836~2330元。可见,湖区气候与自然环境条件较为恶劣,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加上传统观念等人为因素,最终导致湖区畜牧业生产也表现出脆弱性和不稳定性,使畜牧业经济的发展与环境不相协调,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实施青海湖地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严格控制载畜率,实现草畜动态平衡;进行草畜分而治之;加强草地生态环境建设;加强良种繁育和优质牧草的栽培;提倡规模化、工厂化养殖,培育龙头企业,深化草畜产品加工,走产业化道路;转变传统观念,发展生态畜牧业;加强畜牧业自主创新和科学管理。
引用
收藏
页码:175 / 178+183 +183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青海省草地初级生产力、项目区效益及家畜补饲现状分析 [J].
马倩 .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08, (03) :11-14
[2]   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J].
刘振江 .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11) :3416-3417
[3]   同仁县天然草地产草量调查报告 [J].
李莲香 .
草业科学, 2006, (06) :19-21
[4]   草畜平衡管理——以时间机制调控的思路 [J].
李青丰 ;
刘天明 .
中国草地, 2005, (01) :73-75
[5]   退耕还林还草与西部地区畜牧业发展 [J].
许育彬 ;
周桂莲 ;
郭兴亮 .
中国农学通报, 2003, (05) :189-191
[6]   西北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中的草畜产业问题研究 [J].
马爱锄 ;
黑亮 ;
雷国材 ;
杨改河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3, (02) :145-148+162
[7]   西藏草地畜牧业现状分析及可持续发展途径 [J].
苗彦军 ;
徐雅梅 ;
谢庄 .
中国草地, 2001, (04) :74-76
[8]   生态学视角下的草地载畜量概念 [J].
黄富祥 ;
高琼 ;
赵世勇 .
草业学报, 2000, (03) :48-57
[9]  
The study of the sustainable use of land resource in Qing-hai Lake area .2 YU WZ. Qi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