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以来联邦德国乡村地区的发展与演变

被引:43
作者
孟广文 [1 ]
Hans Gebhardt [2 ]
机构
[1] 天津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2] 德国海德堡大学地理研究所
关键词
文化景观; 乡村发展规划; 乡村转型; 新农村建设; 联邦德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90 [一般理论与方法];
学科分类号
0705 ; 070501 ;
摘要
二战以后联邦德国①已成为世界第四和欧洲最大的经济体,然而,城乡以及联邦各州之间,特别是东西部之间的区域发展仍然不平衡。本文在国内相关初步研究基础上,从动态、区域和景观视角对联邦德国战后至今乡村地区整体发展过程、特征与区域差异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对我国乡村地区未来发展思路进行了探讨。战后德国乡村地区经历了农业规模减小、生产率提高,传统乡村景观改变,特别是德国东西部地区乡村差异化发展的过程。原东德地区经过社会主义改造由传统乡村和农业向农田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居住城镇化、农民工人化的社会主义集体农庄和集体农业转变,但德国统一后这一体系难以适应欧盟的标准,导致农村衰落,居民大规模外迁。经过战后短暂的再城市化,原西德乡村地区经历了一个逆城市化过程,大量工厂和年轻人搬到农村,很多乡村已经由传统的农庄转变为有吸引力的现代化居民点。然而,尽管乡村现代化改善了乡村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但城市风格的楼房和宽阔笔直的道路也破坏了乡村原有的结构形态和优美的自然风貌。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德开始制定乡村发展和更新规划,并实施"我们的乡村应更美丽"的行动计划,其主要目标包括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种类、开发农业房地产和乡村旅游,初步实现了传统乡村和农业向现代代化和生态化的转变。联邦德国乡村地区未来4个发展的趋势包括高科技农业、可更新的能源、生态公园和非农业化发展。根据联邦德国发展经验和我国乡村城市化的现状,我国的城乡一体化路径应首先完善乡村发展的政策纲领、规划体系和行动计划,鼓励当地居民参与乡村发展规划的制定;城乡一体化应包括乡村城市化与乡村现代化及生态化两部分;具有特色的乡村地区应实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现代化,但保持村庄形态结构和景观的乡村风貌;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数量,发展乡村地产和乡村服务业;部分生态脆弱的乡村地区进行生态移民,建成生态和自然公园。
引用
收藏
页码:1644 / 1656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德国城乡协调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借鉴——以巴伐利亚州为例 [J].
叶剑平 ;
毕宇珠 .
中国土地科学, 2010, 24 (05) :76-81
[2]   东丽湖民俗公园规划建设研究 [J].
孟广文 ;
王卓 ;
柳海岩 ;
秦楠 .
城市, 2009, (03) :30-36
[3]   德国村庄更新及其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借鉴意义 [J].
常江 ;
朱冬冬 ;
冯姗姗 .
建筑学报, 2006, (11) :71-73
[4]   德国农村的转型 [J].
肖鲍 .
中国老区建设, 2003, (06) :65-66
[6]   民主德国的村镇建设 [J].
郑坤生 .
小城镇建设, 1990, (02) :27-28+24
[7]  
德国的农村经济与合作. 丁声俊. 中国商业出版社 .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