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的对话——回顾和展望

被引:12
作者
潘峰华
贺灿飞
机构
[1]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新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 经济学; 美国地理学年会;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19.9 [世界经济地理];
学科分类号
060207 ; 020103 ;
摘要
克鲁格曼获得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使得新经济地理学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也引起了经济地理学家对新经济地理学的再次关注。本文在介绍克鲁格曼在美国地理学年会专题报告的基础上,回顾比较了经济地理学家和经济学家眼中的新经济地理学,最后探讨了新经济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在理论前沿和政策研究方面的融合潜力。克鲁格曼在2010年美国地理学年会上全面回应了经济地理学家对新经济地理学的批评,并以经济学家的身份阐述了新经济地理学和传统经济地理学在学术范式和学术方法方面的差异,有助于消除经济地理学家对新经济地理学的误解。尽管新经济地理学的模型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但是学者们仍然在努力完善模型,试图使模型的假设更加符合现实,从而结论更加可靠。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可以为经济地理学的学术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另一方面,尽管经济地理学家的视角和研究范式不同于经济学家,但是,传统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更加贴近实际,更能够揭示现实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从而可以为新经济地理学的抽象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提供思路。在涉及政策方面的研究,新经济地理学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其模型的假设严重偏离现实,因此其政策推论的可靠性值得商榷。同时,传统经济地理学的案例研究非常具体而全面,但是案例的特殊性使得其难以得到一般化的结论。在两者都存在各自的局限性的情况下,鼓励两者的交流和合作必然有助于经济地理研究的深入,并且可以为区域发展提供更加合理的政策建议。
引用
收藏
页码:1518 / 152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研究及其意义 [J].
段学军 ;
虞孝感 ;
陆大道 ;
Josef Nipper .
地理学报, 2010, 65 (02) :131-138
[2]   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模型评析 [J].
宋德勇 ;
胡宝珠 .
经济地理, 2005, (04) :445-448
[3]   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视角探析 [J].
张文忠 .
地理科学进展, 2003, (01) :94-102
[4]   “新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的分异与对立 [J].
顾朝林 ;
王恩儒 ;
石爱华 .
地理学报, 2002, (04) :497-504
[5]   “新经济地理学”与“地理经济学”——兼论西方经济学与地理学融合的新趋向 [J].
顾朝林 ;
石爱华 ;
王恩儒 .
地理科学, 2002, (02) :129-135
[6]   克鲁格曼的主要经济地理学观点分析 [J].
李小建,李庆春 .
地理科学进展, 1999, (02) :3-8
[7]   Towards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in the brain power society [J].
Fujita, Masahisa .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2007, 37 (04) :482-490
[8]   Frontiers of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J].
Fujita, M ;
Mori, T .
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 2005, 84 (03) :377-405
[9]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Past, present and the future[J] . Masahisa Fujita,Paul Krugman.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 . 2003 (1)
[10]  
http://nobelprize.org/nobelprizes/economics/laureates/2008/pres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