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基于代谢组学与方证理论的药效学-药动学方法研究中药复方配伍规律

被引:27
作者
王战国 [1 ]
胡慧玲 [2 ]
兰轲 [1 ]
蒋学华 [1 ]
机构
[1] 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
[2] 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关键词
代谢组学; 方证对应; 药效学; 药动学; 复方配伍规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285 [中药药理学]; R289 [方剂学];
学科分类号
1008 ; 100504 ;
摘要
代谢组学的系统论方法与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具有相似的属性。近年来,随着其迅速发展,代谢组学已应用于中医"证"及其模型的研究、中药及复方的作用机制研究、中药毒理研究等。研究内容侧重于"证",关注内源性代谢组的应答(药效学与毒理学);较少涉及"方",即方剂本身及其动态变化过程(药动学)。而"辨证论治,方证对应"正是中医理论的精髓。为此,从"方证对应"的角度,浅析应用代谢组学研究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的方法,希望借此对中医药理论现代研究提供参考。
引用
收藏
页码:169 / 172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1]   生物遗传多态性规律揭示中药材质量稳定性规律的探讨 [J].
贺福元 ;
周宏灏 ;
罗杰英 ;
刘塔斯 ;
邓凯文 .
中草药, 2008, (01) :2-6+12
[2]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浆代谢组学研究及人参总皂苷作用机制初探 [J].
陆益红 ;
王广基 ;
黄青 ;
阿基业 ;
郝海平 ;
郝琨 .
中国天然药物, 2007, (06) :443-447
[3]   应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比较六味及八味地黄汤的作用机理 [J].
蒋宁 ;
周文霞 ;
张永祥 .
中药药理与临床 , 2007, (05) :45-45
[4]   大黄及其主要成分的毒性毒理研究 [J].
王清秀 ;
吴纯启 ;
廖明阳 .
毒理学杂志, 2007, (04) :301-302
[5]   基于GC/TOF/MS的关木通肾毒性代谢组学研究 [J].
樊夏雷 ;
刘文英 ;
王广基 ;
陆益红 ;
阿基业 ;
黄青 ;
李太松 .
毒理学杂志, 2007, (04) :323-323
[6]   系统生物学——中西医结合的平台 [J].
费嘉 .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7, (08) :66-68
[7]   中药毒性的代谢组学研究(Ⅰ):雷公藤甲素的肾脏毒性 [J].
李建新 ;
华嘉 ;
何翠翠 .
亚太传统医药, 2007, (07) :41-45
[8]   基于植物代谢组学混合物氢谱测定概念快速发现先导化合物的方法学研究 [J].
王建农 ;
顾士萍 ;
谭仁祥 ;
王剑文 .
中草药, 2007, (06) :812-814
[9]   关于中医证候物质基础研究路径的思考 [J].
张杰 ;
李涢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7, (05) :394-395
[10]   大鼠肝郁脾虚证的代谢组学研究 [J].
罗和古 ;
丁杰 ;
岳广欣 ;
陈家旭 .
中西医结合学报, 2007, (03) :307-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