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保护与信息利用的利益平衡——以朱某诉北京百度网讯科技公司隐私权案为例的探讨

被引:9
作者
黄伟峰 [1 ,2 ]
机构
[1] 南京大学法学院
[2] 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金融借贷庭
关键词
个人信息; 隐私权; 信息利用; 利益平衡;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0.5 [解释、案例]; D923 [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1 ; 030105 ;
摘要
国家保护能够识别公民个人身份和涉及公民个人隐私的电子信息。网络精准广告中利用cookie技术收集、利用的匿名网络浏览偏好信息虽具有隐私属性,但不能与网络用户个人身份对应识别,网络服务提供者和社会公众无法确定该偏好信息的归属主体,不符合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的"可识别性"要求,因而该行为不构成侵犯隐私权。国家信息保护立法中应当区分个人信息与匿名隐私信息,采取不同强度的保护规范模式,以实现保护个人信息与促进信息利用的利益平衡。
引用
收藏
页码:37 / 4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基于用户定向技术实现的互联网广告程序化购买 [J].
洪伟权 .
通信企业管理, 2016, (10) :64-66
[2]   数据匿名化的法律规制 [J].
王融 .
信息通信技术, 2016, 10 (04) :38-44
[4]  
网络空间法治化的全球视野与中国实践.[M].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互联网法律研究中心;腾讯研究院法律研究中心.法律出版社.2016,
[5]  
最高人民法院利用网络侵害人身权益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M].奚晓明.人民法院出版社.2014,
[6]  
个人数据保护法研究.[M].郭瑜;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7]  
人格权法.[M].王泽鉴;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8]  
隐私权的法律保护.[M].张新宝著;.群众出版社.2004,
[9]  
美国隐私法.[M].()阿丽塔·L.艾伦(AnitaL.Allen);()理查德·C.托克音顿(RichardC.Turkington)著;冯建妹等编译;.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4,
[10]  
民法.[M].魏振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