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视角下中国东北农村贫困地域性特征及成因

被引:37
作者
王士君 [1 ]
田俊峰 [2 ]
王彬燕 [1 ]
程利莎 [1 ]
杜国明 [3 ]
机构
[1]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2]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3] 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精准扶贫; 农村贫困; 地域性特征; 贫困县; 东北地区;
D O I
10.13249/j.cnki.sgs.2017.10.001
中图分类号
F323.8 [农业收入与分配];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1203 ; 0202 ;
摘要
基于结构性问卷,采用入户访谈及问卷调查的方法,解析中国东北地区农村贫困空间格局与地域性特征,并对区域内部典型农村贫困区贫困问题的形成机制进行探讨与解构。研究认为:1东北地区农村贫困人口与贫困县集中分布在大兴安岭南麓和黑、吉、辽三省与内蒙古东部交界地区以及中俄、中朝边境地区,形成东、西两大片区,西部片区呈带状自北向南延伸,东部片区内存在两个团块状贫困人口集聚区,整体表现出"大集聚,小分散"的空间分布特征。(2)区域内部存在5个农村贫困高发区,分别为中俄北部边境贫困高发区、中俄东部边境贫困高发区、松嫩平原贫困高发区、西部贫困高发区、中朝边境贫困高发区;农村贫困发生率"北高南低,西低东高"的特征明显。(3)农村贫困群体以中老年人为主,文化水平整体较低,吃穿与医疗保障问题突出;罹患疾病以及耕地不足、耕地利用率低是导致东北地区农村贫困的主因,发展现代农业和外出务工是消除贫困的重要途径。(4)区域内部存在西部农牧交错区、东部边境山地朝鲜族聚居区、东部平原与丘陵过渡区三大典型农村贫困区,西部农牧交错区农村贫困问题的产生主要受农业生产结构单一、农产品市场价格下行、农户自身思想认识落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区域自然生态条件不利等多种因素的协同影响;东部边境山地朝鲜族聚居区农村贫困问题主要由劳动年龄人口的持续性外流所引发的系列效应导致;东部平原与丘陵过渡区农村贫困问题的出现主要受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导致自然灾害多发、耕地资源不足的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1449 / 1458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1]   基于可持续生计的精准扶贫分析方法及应用研究——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 [J].
何仁伟 ;
李光勤 ;
刘运伟 ;
李立娜 ;
方方 .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 (02) :182-192
[2]   贵州省乡村贫困空间格局与形成机制分析 [J].
王永明 ;
王美霞 ;
吴殿廷 ;
赵林 ;
丁建军 .
地理科学, 2017, 37 (02) :217-227
[3]   中国县域农村贫困化分异机制的地理探测与优化决策 [J].
刘彦随 ;
李进涛 .
地理学报, 2017, 72 (01) :161-173
[4]   黑龙江省农村贫困地域特征与精准扶贫策略研究 [J].
杜国明 ;
冯悦 ;
杨园园 .
农业经济与管理, 2016, (06) :5-14
[5]   东北西部粮食生产时空格局变化及优化布局研究 [J].
陈玉洁 ;
张平宇 ;
刘世薇 ;
谭俊涛 .
地理科学, 2016, 36 (09) :1397-1407
[6]   农村人口空心化下精准扶贫:困境与路径 [J].
郑万军 .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6, (07) :82-84
[7]   秦巴山区贫困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J].
罗庆 ;
樊新生 ;
高更和 ;
杨慧敏 .
经济地理, 2016, 36 (04) :126-132
[8]   基于典型调查的精准扶贫政策创新及建议 [J].
杨园园 ;
刘彦随 ;
张紫雯 .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6, 31 (03) :337-345
[9]   我国农村贫困退出机制研究 [J].
张琦 ;
史志乐 .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6, 31 (03) :296-301
[10]   新型城镇化对扶贫开发的影响与应对研究 [J].
龙花楼 ;
屠爽爽 ;
戈大专 .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6, 31 (03) :309-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