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诗学的“可能世界理论”与《慈悲》的多重主题

被引:36
作者
熊沐清 [1 ,2 ]
机构
[1] 四川外语学院
[2] 《外国语文》
关键词
认知诗学; 可能世界; 《慈悲》; 多重主题;
D O I
10.16077/j.cnki.issn1001-1757.2011.04.005
中图分类号
I712 [];
学科分类号
050201 ;
摘要
认知诗学的"可能世界理论"有助于描述虚构世界的内在结构,分析文本的多重叙述层和叙述视点,发掘文本的多重主题、意蕴和审美价值。运用可能世界理论分析莫里森的新作《慈悲》可以发现:作者以17世纪末殖民初期的北美为背景,探讨这一特定背景下由蓄奴制引发和激化的人性问题,但并没有依循传统的"主人—奴隶"叙事模式,也没有把叙述者或主人翁固定于某一特定个人,除奇数章外,所有偶数章的主角是不同的人物,各章自成一个可能世界,服务于不同的主题和叙事目的,讨论了蓄奴制、宗教、两性关系、姐妹情谊等多重主题,并通过"行走"和"设问"两个功能推进命题实现可能世界之间的连接与通达,使这部小说既具有史诗般的宏大和丰富思想蕴涵,又显著体现了审美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引用
收藏
页码:11 / 23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超越种族:莫里森新作《慈悲》中的“奴役”解析 [J].
王守仁 ;
吴新云 .
当代外国文学, 2009, 30 (02) :35-44
[2]   故事与认知——简论认知诗学的文学功用观 [J].
熊沐清 .
外国语文, 2009, 25 (01) :6-15
[3]  
逻辑与语言[M]. 东方出版社 , 陈波, 2005
[4]  
可能世界理论[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弓肇祥著, 2003
[5]  
Original Sins .2 Gates,David. The New York Times .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