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者过度劳动的评定及其实证研究

被引:22
作者
王丹
机构
[1] 国网能源研究院
关键词
过度劳动; 评定体系; 过劳死;
D O I
10.15931/j.cnki.1006-1096.2011.02.009
中图分类号
F249.2 [中国];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020207 ; 1202 ; 120202 ; 020106 ; 0701 ; 070104 ;
摘要
国内学界尚无统一的过度劳动程度测定标准和体系,这阻碍了过度劳动研究的进展。构建评定体系,应以过度劳动的内涵及其构成要件为基础,遵循劳动者的疲劳状态和工作状态两大维度。疲劳的衡量指标、"过劳死"的病理征兆和工作状态的评定内容,为过度劳动评定体系提供了衡量指标的"内容内核",而日本的疲劳积蓄度自测量表则提供了结构框架和等级评定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86 / 90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疲劳蓄积度自测与过劳预防 [J].
黄河 ;
耿东 ;
丑纪岳 .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9, (08) :35-37+74
[2]   透析“过劳”的背后 [J].
薄萌 .
商情(科学教育家), 2008, (06) :97-98
[3]   过度劳动及其就业挤出效应分析 [J].
王艾青 .
当代经济研究, 2007, (01) :45-48
[4]   论知识分子过劳死的法律性质及劳动法的完善 [J].
罗财喜 .
经纪人学报, 2005, (01) :70-73
[5]   一种疲劳自评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初探 [J].
季红光 ;
王海明 ;
陈尧忠 ;
张麟 ;
潘祥福 .
海军医学杂志, 1999, (01) :30-32
[6]   精神疲劳及其测定 [J].
贺大纲,刘建平 .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1996, (03) :267-273
[7]  
“疲劳”症状的规范化研究[D]. 薛晓琳.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