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赤潮高发区COD和石油烃分布特征及其与赤潮发生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43
作者
张传松
王修林
石晓勇
韩秀荣
孙霞
祝陈坚
陆茸
机构
[1] 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青岛,青岛,青岛,青岛,青岛,青岛,青岛
关键词
东海; 赤潮; 化学耗氧量; 石油烃; 富营养化;
D O I
10.13287/j.1001-9332.2003.0244
中图分类号
X55 [海洋污染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083002 ;
摘要
根据 2 0 0 2年 4月 2 5日~ 5月 2日对东海赤潮高发区化学耗氧量 (COD)、石油烃等项目的现场调查 ,探讨了该海区COD、石油烃以及富营养化指数 (EI)的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 ,COD和富营养化指数 (EI)均表现为近岸高、外海低 ,沿离岸方向呈逐渐降低的趋势 .此外 ,赤潮发生与上述各项因素关系的初步研究表明 ,COD和海水富营养化程度高 ,是调查海区赤潮发生的必要条件 .在合适的温盐和光照条件下 ,当海水EI和COD浓度分别处在 2 .5~ 15和 0 .8~ 1.4mg·L-1范围内可导致赤潮发生 .
引用
收藏
页码:1093 / 1096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长江口邻近海域营养盐分布特征及其控制过程的初步研究 [J].
石晓勇 ;
王修林 ;
韩秀荣 ;
祝陈坚 ;
孙霞 ;
张传松 ;
不详 .
应用生态学报 , 2003, (07) :1086-1092
[2]   夏季伶仃洋COD、DO的垂向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J].
林卫强 ;
李适宇 .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04) :82-86
[3]   赤潮灾害的发展趋势、防治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J].
缪锦来 ;
石红旗 ;
李光友 ;
王波 ;
韩丽 .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2, (03) :40-44
[4]   赤潮形成与富营养化及生化防治机理——污水深度处理与脱氮除磷 [J].
李红山 ;
黎松强 .
海洋技术, 2002, (02) :69-73
[5]   渤海辽东湾富营养化的趋势研究 [J].
方志刚 ;
穆云侠 .
环境保护科学, 2001, (03) :15-17
[6]   地球科学∶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展望 [J].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中国地球科学发展战略”研究组 ;
孙枢 ;
苏纪兰 ;
陈运泰 ;
马宗晋 ;
芷生 ;
汪品先 ;
周秀骥 ;
章申 .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1, (02) :101-105
[7]   海水富营养化水平评价方法浅析 [J].
林荣根 .
海洋环境科学, 1996, (02) :28-31
[8]   厦门西海域水体富营养化与赤潮关系的研究 [J].
暨卫东,黄自强,黄尚高,卢美鸾,陈砚,陈国祥 .
海洋学报(中文版), 1996, (01)
[9]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石油烃的地球化学特征 [J].
卢冰,熊健,竺建芬,卜献卫 .
东海海洋, 1994, (04) :43-47
[10]   大连近海富营养化评价与探讨 [J].
林长清 .
海洋环境科学, 1994, (04) :6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