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特征椭圆的中国经济空间分异研究

被引:361
作者
赵璐
赵作权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经济空间分异; 第一自然; 第二自然; 标准差椭圆; 中国;
D O I
10.13249/j.cnki.sgs.2014.08.015
中图分类号
F129.9 [中国经济地理];
学科分类号
060207 ; 020103 ;
摘要
根据克鲁格曼的"两个自然"理论,运用空间统计SDE方法,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基于中国国土空间特征椭圆系列——国土均衡分布椭圆、国土地形分布椭圆、人口分布椭圆等,在空间上定量刻画了中国经济空间分异的基本特征,并为分析经济空间分异提供了新的方法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在"两个自然"的分异作用下,中国经济空间分异主要以东-西方向为主。相对于国土均衡分布椭圆,国土地形分布椭圆明显偏西,长、短轴均明显减小,这反映出中国高地势主要集中分布在西部;中国人口空间分布靠近东部地区,其椭圆长、短轴长度均显著减小,充分表现出了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异特征和空间聚集特征;2国土地形等"第一自然"要素对社会经济活动的控制作用显著。人口分布椭圆对于地形分布椭圆的空间分异系数为89.55%,其93%的空间展布范围位于胡焕庸线的东南,且分布轴线基本与胡焕庸线平行;3在"第二自然"聚集机制的作用下,中国城市体系人口、GDP主体集中在胡焕庸线东南方约20%的大陆国土面积上,且二者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差异。从"第一自然"要素的空间分异和控制作用来看,胡焕庸线以西地区,特别是西北侧地区发展经济、集聚人口的功能较弱。同时,由于区域发展的内在核心动力聚集机制的空间差异性,区域发展的过程也呈现不平衡的特征。从兼顾效率和公平的角度出发,可通过重点培育人口分布较为集中的成渝城市群、关中城市群等中西部经济增长极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向中西部发展;可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吸引人口向GDP分布椭圆北部地区流动、聚集,发挥人口的红利作用,推进经济增长由南向北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979 / 986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中国大陆空间结构分异的进化 [J].
夏海斌 ;
王铮 .
地理研究, 2012, 31 (12) :2123-2138
[2]   中国石油资源流动源—汇系统空间格局特征 [J].
赵媛 ;
杨足膺 ;
郝丽莎 ;
牛海玲 .
地理学报, 2012, 67 (04) :455-466
[3]   区域经济空间分异研究述评 [J].
李敏纳 ;
蔡舒 .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50 (01) :51-57
[4]   中国经济与人口重心的耦合态势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J].
樊杰 ;
陶岸君 ;
吕晨 .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 (01) :87-95
[5]   中国国土全局空间统计 [J].
赵作权 ;
宋敦江 .
科技导报, 2009, 27 (24) :56-60
[6]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三次地理要素 [J].
刘清春 ;
王铮 .
地理研究, 2009, 28 (02) :430-440
[7]   地理空间分布整体统计研究进展 [J].
赵作权 .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 (01) :1-8
[8]   基于GIS的中国2000年人口之分布格局研究——兼与胡焕庸1935年之研究对比 [J].
葛美玲 ;
封志明 .
人口研究, 2008, (01) :51-57
[9]   区域经济增长时空分异模拟方法——以京津冀都市圈为例 [J].
徐勇 ;
马国霞 ;
郭腾云 .
地理科学, 2007, (06) :749-755
[10]   近20年来中国滨海地带区域经济分异特点研究 [J].
陈月英 .
地理科学, 2007, (05) :642-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