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性文化的理论探索及其传承创新路径

被引:10
作者
刘士林
机构
[1]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
关键词
诗性文化; 深层结构; 传承创新;
D O I
10.15991/j.cnki.411028.2011.06.006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化专题研究];
学科分类号
05 ; 0503 ;
摘要
中国诗性文化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文化精神本性提供了一种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新的解释框架。在学术语境上,以区别"历史研究"与"文化研究"为前提,为中国文化的"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在历史背景上,以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期和张光直的青铜时代为理论资源,在批判欧洲文明中心论的基础上建构了一种全新的文化起源史观。在理论建构上,以"文化研究"为学术语境,以"轴心时代的精神觉醒"为历史背景,以马克思社会生产理论为总方法论,通过对早期文明在物质生产方式、人自身的生产方式及精神生产方式的差异考察,阐释了中国诗性文化的模式特征、深层结构和核心功能。从中国文化最深层的诗性文化做起,为每一个当代中华儿女打下一个民族的人文基础,可以起到捍卫中华文明、维护中国文化安全的现实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1 / 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诗化的感性”与“诗化的理性”——中国审美精神的诗性文化阐释 [J].
刘士林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38 (01) :14-20
[2]  
在唐诗宋词中走上“回乡”之路.[N].刘士林;.中国教育报.2006,
[3]  
中国诗词之美.[M].刘士林; 著.海南出版社.2006,
[4]  
中国诗学精神.[M].刘士林; 著.海南出版社.2006,
[5]  
千年挥麈.[M].刘士林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0,
[6]  
新科学.[M].(意)维柯(G.Vico)著;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7]  
中国文学批评史.[M].罗根泽 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