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从“人口红利”转向“制度红利”

被引:33
作者
聂辉华
邹肇芸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
人口红利; 制度红利; 中国模式; 粗放型增长; 制度质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124 [经济建设和发展];
学科分类号
0201 ; 020105 ;
摘要
尽管20世纪80年代的制度创新曾经极大地释放了中国经济的活力,但由于近二十年制度创新减缓,中国经济增长仍然主要依靠"人口红利"驱动的粗放式增长模式,这与既定的政策目标是冲突的。这种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它面临多种因素的制约。即便在短期内继续拥有人口红利,如果制度质量较低或者交易费用较高,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获利也会低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预期,并且在某些条件下可能低于贸易前的福利水平。中国必须摆脱对人口红利的依赖,通过深化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获得"制度红利",以进一步释放经济增长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124 / 135+7 +7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中国模式到底有多独特——基于中国、印度、巴西经济数据的比较分析 [J].
黄亚生 .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29 (01) :57-61
[2]   我国经济增长来源——来自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的经验证据 [J].
董直庆 ;
王林辉 .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0, 50 (04) :129-136
[3]   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刘易斯转折点 [J].
蔡昉 .
经济研究, 2010, 45 (04) :4-13
[4]   劳动力供给效应与中国经济增长路径转换 [J].
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 ;
张平 ;
刘霞辉 ;
张晓晶 ;
袁富华 ;
汪红驹 .
经济研究, 2007, 42 (10) :4-16
[5]   中美两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比较研究 [J].
黄勇峰 ;
任若恩 .
经济学(季刊), 2002, (04) :161-180
[6]   所有制形式与中国工业生产率变动趋势 [J].
谢千里 ;
罗斯基 ;
郑玉歆 ;
王莉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1, (03) :5-17
[7]  
转向制度和劳动生产率红利[J]. 秦晓.中国改革. 2011 (Z1)
[8]  
“中国制造”为何国内比国外贵[N]. 郭亦乐,黄颖川.南方日报. 2010 (A17)
[9]  
环境成本上升当如何遏制[N]. 李佳鹏,方烨.经济参考报. 2005 (001)
[10]  
The Colonial Origins of Comparative Development: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 . Daron Acemoglu,Simon Johnson,James A. Robinson.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 2001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