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产力概念嬗变的不同语境

被引:10
作者
焦坤
机构
[1] 黑龙江大学马列教研部黑龙江哈尔滨
关键词
生产力; 马克思生产力理论; 实践力; 协同论;
D O I
10.19667/j.cnki.cn23-1070/c.2003.06.008
中图分类号
F014.1 [生产、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
学科分类号
0201 ;
摘要
生产力概念是古典经济学家以"财富"为核心首次提出的,它由经济学语境向哲学语境转换是马克思的伟大贡献。马克思从社会历史观的高度,把生产力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以新的哲学范式结束了人们在黑暗中对历史之谜的求解。生产力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实践中的展开,体现的是"为我关系"和"为他关系"的统一。生产力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依附论"、"征服论"、"协同论"三个阶段。以可持续发展和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生产力,需要我们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建立新的语境,解构附加在马克思名下的"传统"生产力概念。
引用
收藏
页码:47 / 5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德)马克思;(德)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2001,
[2]  
列宁全集.[M].列 宁 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人民出版社.1988,
[3]  
第三次浪潮.[M].[美]阿尔温·托夫勒(A·Toffler) 著;朱志焱 译.三联书店.1983,
[4]  
自然哲学.[M].[德]黑格尔(G·W·F· Hegel) 著;梁志学等 译.商务印书馆.1980,
[5]  
斯大林选集.[M].斯大林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人民出版社.1979,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马克思;恩格斯 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人民出版社.1972,
[7]  
列宁选集.[M].(苏)列宁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人民出版社.1965,
[8]  
政治经济学概论.[M].(法) 萨伊; 著.商务印书馆.1963,
[9]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德)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List)著;陈万煦译;.商务印书馆.1961,
[10]  
列宁全集.[M].(苏)列宁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59,